《70后之骚动》第十八章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九江佬
(2018-11-23 08:18:54)
标签:
文学 |
分类: 70后之骚动 |
第十八章
星期六,临时工全部回乡下去了,正式工也大多没出来,只有不多的外地人,在单身宿舍。吃完晚饭,王佐和唐华弹了约一小时左右的的吉它,王佐建议去渡口散散步,唐华愉快地答应了。二人一路散步,走到湖口渡口靠近海军山附近的堤坝草地上,坐了下来。夜色朦胧,鄱阳湖水面深远广阔,水面上各种船舶南来北往,不时激起波浪,“哗哗”拍打着堤坝。
唐华看着鄱阳湖水面说:“天凉了,明天去九江买件衣服,一起去吧。”
王佐说:“今天晚上我要上夜班呢,去不了呀。”
唐华说:“那也是,夜班要到早上八点才下班,厂大巴车都出发了,我还是一个人去吧。”
王佐捡起一个小石子,用力砸向水面说:“明天中午我帮你打好饭,我等你。”
唐华也捡起一个小石子砸向水面说:“行,对了,虽然我读书高点,但文史方面没有你精通,真是令我汗颜,你才是真正的书生,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王佐笑了,说:“经史方面东西,一般人会认为是老古董,有的人还认为你看这些东西是不是神经有问题,最少会给人一种另类的感觉,你不看也罢,我只是爱好而已。”
唐华呵呵地笑了,说:“小儿之见呀!小儿之见!跟这帮上不得台面的土包子在一起,有时候真会丢失自我,我们可不能被他们同化。你一定要坚持看,我也开始看了。几千年的经典能流传下来,总有她的道理。没有中华文化,汉族早就不存在了。历史上几次天下被马上民族统治,最后怎么样?虽然马上民族用铁骑征服了我们汉族,但汉族最后用文化征服了马上民族,不但没有亡国亡族,反而汉化了马上民族。你看,满人统治天下三百年,现在你还找能到几个满人,还有几个人会说满话,就算户口本上写着满族,但实际上已经汉化了。”
王佐听唐华娓娓道来,感觉很是投机,感叹地说:“是呀,文化是最重要的。正因为有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才生生不息,永远立于东方啊!你看匈奴,曾经多强大,在东方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汉对抗,在西方,建立了地垮欧亚的超级大国,差点灭亡了整个欧洲。但后来怎么样,也不过昙花一现,到现在,你哪里还能找得到匈奴人的影子。”
唐华听了王佐的一番高论,不禁佩服,一个只读中专的人竟然有如此学识,不简单呀,心中已对王佐另眼相看了。他说:“是呀,曾经搞得东西方不得安宁不可一世的匈奴,现在只能在历史深处寻找他们的踪迹了。在中国和欧洲的一些典籍上,也只是零星地记载了一些他们的只字片语,不系统也不完整了,对于一个曾经强大的民族来说,真是太可惜了。”
王佐说:“那都是没有文化的错,如果匈奴人有本民族的强大的文化,有文字,有人写史书,就不会有这些可惜了,说不定世界历史都会重写。”
唐华叹了一口气说:“太对了,在世界上也只有匈牙利人把匈奴人当作祖先,其实匈牙利人是个混血民族罢了,早已没有了那个东方民族匈奴的特征了。哦,对了,我一直想问你一个问题,一直没有机会,今晚正好问问你。你怎么如此爱好经史呢?”
王佐说:“我父母是老师,我父亲还是文革前的本科生呢,我外公外婆也是老师,我外公解放前还是桂系部队的参谋,他是一个标本式的文人,我从小是闻着书香长大的。”
唐华大感惊讶,说:“原来你出身于书香世家呀!了不起,太了不起!以前我还小看你了,以为你是农家子弟,上了船校才鲤鱼跳‘龙’门的,对不起,真是对不起!”
王佐笑了,说:“这有什么,上代英雄不见得下代英雄,富不过三代嘛。你看在五七厂我被别人瞧不起,连个临时工都不如,你把我当作朋友,说实在的,我真是感激你。”
唐华感动地说:“你这是哪里话!在你面前有些方面我自感不如。我现在觉得你对我来说有一种知己的感觉呢。对了,你家世挺好的,怎么没有上高中去读大学呢?”
王佐叹了一口气说:“虽然我父母是老师,但那时候我们兄弟四个吃饭读书要花不少的钱,而且我还有一个奶奶,年老多病,更要花钱。我外公解放后就去东北劳改了,八十年代回到家乡,也需要赡养。在我上初三的时候,由于外公去世和奶奶治病,家里已举债不少,而且兄弟几个都在读书,因此家里异常困难。中考时我考上了重点高中,我爸爸还是让我复读一年考中专,这样可以早点参加工作。当时我是不愿意的,但考虑到家中的困境,也就同意复读了。在快要参加中考的时候,阴差阳错,我高中的学籍没有取消,不能参加中考。后来就报考了招收城镇户商品粮的中专类技工学校,所以就上了船校来到了五七厂了。”
唐华听了王佐的经历,不由连连感叹:“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第二天中午,王佐打了两份饭,见唐华还没回厂,就先吃了,吃完后午睡。
王佐睡得正香呢,被唐华推醒,他生气地嘟哝:“干嘛呢?又想去发骚?”
起来坐在床上,王佐发现唐华一边脸大,一边脸小,仔细一看,两只眼睛还像熊猫似的,不禁大笑,说:“没有想到书呆子也会打架,到底怎么回事?”
唐华没好气地说:“你们九江人野蛮啊!早上我去市里买衣服,在一家店铺看中了一件夹克衫,还了五折,卖衣服的小姐爽快地答应了。我感觉吃亏了,又还三折,他们一定要五折卖给我。我不买,没有想到两个烂仔冲上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打成这样……兄弟,麻烦你去帮忙请几天假,没脸见人啊!”
王佐笑了,说:“请假没关系,可不要污辱我们九江人呀!”
“看看我这个样子,我污辱了吗?全国人民都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我看是天上九头鸟,地下九江佬。”唐华不无气愤地说。
王佐起床倒了两杯开水,一杯递给唐华,他喝了两口水说:“算你说对了,不过你说得不完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三个湖北佬 ,抵不上一个九江佬!”
唐华不屑一顾地说:“那还不是说你们九江人蛮横无理,你还以此为荣呢。”
王佐来了兴趣,一番长篇大论说:“你知道九江人为什么这样吗?那是适者生存的原因。自秦汉开始,每次改朝换代,九江都有一次血战,几次屠城。秦汉之间,九江王英布从这里出发,袭击项羽的后路;东汉末期,周瑜在这里训练水军,最后火烧赤壁,垫定了三分局面;东晋时期,王敦王温反判朝庭,这里是要攻克的第一关;后来的朱元璋与陈友亮,太平天国与清朝,两次鄱阳湖大战,主战场就是这里,反复拉锯,兵锋所向,玉石俱焚,死人无数啊。不要说冷兵器时代,就是现代战争也离不开九江的份。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保卫战,这里是最后一道防线,九江丢了,武汉也保不住了。抗日名将张灵甫就是在九江万家岭一战成名的。四野大军解放全中国,林彪要拿下的,也是九江防线。在这样的四战之地,良弱之辈的基因早就消耗光了,能活下的当然是好勇斗狠之徒。你看水浒里好几条好汉不都是九江人?今天的浔阳楼还留着宋江反诗:……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可不是说着玩的,后来李逵一双板斧砍翻的,可都是九江的良民啊。”
唐华嘲笑说:“水浒是小说,不可信,你们这么能打,怎么历史上从没听说有九江的名将呢?不要说名将,普通将军也不多吧。”
王佐说:“怎么没有,宋朝就有名将王韶父子!”
唐华哈哈大笑,说:“大宋,那是个积弱积贫的时代,虽然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却被别人追着屁股打,恐怕是有名的逃跑将军吧!”
注:本章节未完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