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橡树》听后反思

(2015-09-23 22:47:36)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杂谈

《致橡树》听后反思

  

九月中旬,我在上海参加培训时听了一节“后茶馆式教学”的示范课——《致橡树》。听课教师在随堂观课以及课后议课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教些什么的问题,由此也引发了我对于诗歌教学的一些反思。

我们以这一课为例,首先看看老师在这节课上教了些什么?执教教师是位上海名师,她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由一位男生朗读歌曲《窗外》的歌词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搜集到的古今中外有关爱情的诗歌名句,运用“诸如……”的语句展示收集的成果。接着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爱情是……”的句子分享读诗后对于诗中爱情的感受。第三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标题,并由补充完整题目。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歌:用“木棉想对橡树说什么?”引导学生在诗中寻章摘句。教师还设置了“女生向男生说些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师抓住诗歌句式中“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是”,“必须是”这一组词,概括木棉对于橡树的痴恋、奉献、平等的特点,通过对于诗中意象的分析,突出诗人要表达的爱情观。在第四部分中,教师采取了同类文章比读的方法,补充链接《椰子树象什么》、《简 爱》的片段,在比较中深化爱情观的认识。最后教师请两位同学朗读《我愿是激流》结束新课。

我认为在这节课堂上,教师十分重视教的内容,也力图在课堂的语文味上有所突破。教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诗词,提升诗歌阅读数量。例如课前对于爱情主题的诗词积累展示交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加入课外诗歌的链接,穿插诵读了《椰子树象什么?》、《我愿是激流》、《简爱,》教师的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以阅读顾城的诗歌为主。这些补充材料拓展了课堂的广度,课堂上的文学意味是很浓的。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诗歌的学习作为一个引子,吸引学生学习由课内到课外大量的阅读,可见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下了工夫。教师还强调了诗词中的意象问题,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加强了学习,特别突出了诗歌用意象表达情感的特点。同时教师用问题引领的方法带领学生在诗歌中出入,寻找意象背后所凝练的情感,如:把诗歌题目补充完整?舒婷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木棉对橡树说了些什么?这些问题是想帮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诗歌体验。这两点是我在课堂上最为赞赏的教学内容,学生诗歌学习中的大量课外阅读的积累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歌意象作为基本语文知识的引入和深化,也是恰当的。

但这节课大家似乎觉得还缺些什么。首先,诗歌教学的学习是应该读的,读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方法,但这节课似乎读的形式、读的次数、读的深度完全不够。全诗的朗读只有一次,且是一位女生的独诵。这样一来,学生的体验就淡薄了很多,对于诗歌的理解总是不够深入。第二,诗歌还应是学到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比如诗歌的意象,但这个知识不应是教师用贴标签、穿靴戴帽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在学生自己的品味中得到的体会。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抓住诗歌的“象”,也就是通过对于诗歌中的景、物、事的梳理、去体悟诗歌中的意,或许会更好地感受诗歌艺术的内涵美。第三,诗歌不仅要学习意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意象的感受来揣摩感悟诗歌的意境。意境的体味要从在诗歌语言上下功夫,在对于字词的涵泳中,想象揣摩诗词中朦胧的意境美。本课的意境品味是不够的,诗歌中的充满灵性的词句因为缺少细致入微的品鉴显得平常无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这节课让我深切的感受到,诗歌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研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