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统一云南的关键之战——曲靖白石江战役雕塑赏析

标签:
文化 |
曲靖明朝白石江之战雕塑
曲靖白石江战役雕塑——反映明代统一云南的关键之战
支云华
曲靖“白石江之战雕塑”,竖立于曲靖城北两公里多的白石江公园内的白石江边,雕塑的造型是一位身着明代服饰战袍、雄武而威猛的明代将军,左手握住身后宝刀的刀柄,目光如炬,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见照片),仿佛刚刚渡过曲靖白石江,战胜了元代梁王的军队,又遥望着前方期待着更大的胜利平定云南,实现全国统一。
这一雕塑反映的是明王朝大军消灭元代云南梁王的军队,平定统一云南的关键之战——曲靖白石江战役。
曲靖白石江战役的始末是这样的:
公元1368年正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同年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将元惠宗赶回大漠,元朝灭亡。而此时的云南还在元朝梁王的统治之下。为了巩固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政权的稳定,因多年战争消耗,所以明王朝无力对云南边陲用兵进行武力征讨平定云南以达到全国统一。朱元璋经过4年的深思熟虑的慎思后曰:“云南僻远,不宜烦兵”。决定派出使臣去招降梁王,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云南边疆的统一问题。
朱元璋就于公元1372年,派遣使臣王袆入滇劝说梁王和大理国段氏降明,允许梁王保持元代的旧封号和待遇,并许可段氏仍为“大理国王”,朱元璋想以此达到和平统一云南的目的。
王袆受朱皇帝之命,从南京起程赴云南。王袆到达云南,见到梁王后,向梁王说明朱皇帝统一云南的决心,如果抗拒不降,明王朝大军一到,梁王君臣就将“悔无及矣”的后果,梁王“骇服”,产生降意。
但就在这时,“北元”(元顺帝之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逃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所建立的临时“北元”政权)使臣来到云南,逼迫梁王交出王袆,北元使臣将宁死不屈的王袆杀害。朱元璋随即再次派遣吴云为使臣,到云南说服梁王降服明王朝,竟然也被北元使臣所杀害。朱元璋想和平统一云南的愿望落空。
朱元璋用武力平定云南的事,是在公元1381年,即朱元璋的洪武十四年,明王朝政权经过13年休养生息的治理,明王朝政权得到巩固和稳定,经济实力恢复,人力充沛,物力富裕,用兵武力征伐云南的条件成熟。《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朱元璋对大臣们关于平定云南的言论:“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刺瓦尔密等自恃险远,桀骜梗化,遣使招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9月,朱元璋任命颖川候傅友德为征南统帅,永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为副将军,统率30万明王朝大军进军征讨平定云南,实现全国统一。
朱元璋在30万大军出发之前,亲自查看地图,了解云南的山川地形,险关要塞。朱元璋并和熟习云南的谋臣商讨作战方案,亲自布署用兵战术,亲授进兵方略。朱元璋对统帅和将军们说:“云南僻在遐荒,行师之际,当知其山川形势,以规进取。联尝览舆图,咨询于众,得其扼塞。取之之计,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咽襟,彼必并力于此,以拒我师,审查地形,出奇取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破之必矣。”三十万大军出兵离开南京那天,朱元璋亲自出马为大军摆酒饯行。朱皇帝希望他的明王朝大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速战速决,快速统一云南。
明王朝的30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南京出发,明军乘船沿水路逆江而上,行至湖广后,傅友德派遣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恒等率军五万,由四川永宁进趋乌撒(今贵州威宁,元代属云南),自率大军由辰源(在今湘西)进入贵州。12月,明王朝大军攻克当时属于云南的今贵州普定、普安。30万大军挺进云南,行军在胜境关古驿道上,明王朝大军的兵锋直奔曲靖而来。
不出朱元璋所料,梁王知道明王朝大军攻克普定、普安后,害怕明王朝大军马上即将抵达曲靖,就急忙把他的十余万精锐部队布防在曲靖的白石江南岸一带,并让元行省丞相司徒平章达里麻统领这十万军队,抵抗明王朝大军,一场统一云南与反统一云南的关键性大战,在曲靖白石江一触即发,开战在即。梁王以为明王朝大军远道而来,乃是疲惫之师,不会快速进军和急于进攻,有所懈怠。
明王朝大军在普安、普定初战告捷后之。沐英向傅友德献策说:“敌人认为我军疲于深入,防备之心必然怠懈,如果倍道急进,出其不意,必然可以打败敌军,这就是皇上所说的出奇制胜了”。傅友德认为这一谋划是正确的,于是命令明王朝大军火速进兵,离曲靖数里时,突然天降大雾,笼罩四野,数米之内都难以望清楚对面人的面目状况。明军队冒雾前进,发现有河水阻路不能前行时,却已是抵达曲靖的白石江边了。
待到雾散云出时,看到南岸边的元朝梁王军队,沐英向统帅傅友德曰:“我军远来,形势既露,固利速战,然亟济,恐为所扼”的建议。沐英又向傅友德提请采用朱元璋制定的“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傅友德就集中军队,做出马上要渡江进攻的态势。
元军统领达里麻突然看见白石江北岸出现的明王朝大军,甚是惊惧,仓皇失措,看到明王朝军队集中在他的对面,认为明大军要马上渡江进攻了,就急忙调集所有兵力据守白石江南岸,因为有的江段和水面“江阔仅里许,其浅处可涉也”。 达里麻令其精兵扼于水上,以阻止明王朝大军渡江攻打。
傅友德和沐英却派遣数千人从下游偷渡过江,绕到梁王军队的背后,敲战鼓,竖旌旗,摇树木,吹号角,高声呐喊助威,佯作围攻之势,扰乱梁王军队的军心和阵势,梁王军队惊恐阵乱。傅友德和沐英趁这大好的有利时机,指挥明王朝大军渡江猛攻,派遣勇猛善泅的战士先行抢渡而过。明军队渡江上岸,对梁王军队展开勇冲猛杀的凌厉攻势。长刀蒙盾,一阵猛冲猛杀,击溃敌人前军,敌军气馁。元军统领达里麻怕遭到明王朝军队的腹背攻击,急忙指挥梁王军队后撤数里,重新布阵阻滞明王朝大军。
明王朝大军顺利上岸后,趁势对梁王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势。沐英(沐英乃朱元璋养子,平定云南后,西平候沐英奉朱元璋之命留驻在滇镇守云南)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冲杀进梁王尖锐部队中,杀得梁王军队溃不成军。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残酷,厮杀声振天动地,直杀得梁王军队尸横遍野达十余里,血流成渠,明王朝大军生擒元军统领达里麻和两万多梁王军队。战胜梁王军队后,明王朝统领将所俘之人安抚后,遣散,被俘者获释大喜,拿着发给的路费,欢天喜地的各回各家去了!明王朝大军乘胜占领了云南咽喉重地曲靖。
明王朝大军占领了被称之为“入滇锁钥”、“咽喉要道”和战略重地的云南曲靖,为攻克昆明,统一云南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通道。
因为在曲靖白石江一战里,梁王的军队在曲靖白石江战役中被全部歼灭,梁王失去了战争抵抗力量,梁王逃出昆明,随后在晋宁自杀,元行省右丞相观音保(李观)投降,明王朝大军长驱直入进了昆明,短时间内就顺利平定统一了云南全境。
因为明代白石江战役的古战场从白石江一直扩展到寥廓山周边一带,所以在寥廓山上建造了名为“圆通寺”的寺庙,用以祭奠和超度白石江至寥廓山古战场上逝者的亡灵。又因为明王朝大军在白石江打败元代云南梁王的10万军队,追歼元军到寥廓山周围一带,明王朝大军歼灭云南梁王军队,并生擒元军统领达里麻和两万多梁王军队,明王朝将领就把战胜元军处的寥廓山命名叫“胜峰”山了。
上述就是云南历史上著名的明代曲靖白石江之战全过程,这一战役的胜利,为明王朝大军顺利统一云南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历史意义重大,故而现今竖立雕像在白石江公园内的白石江边,用于对630年前曲靖白石江古战场的凭吊,和对在曲靖白石江战役中阵亡者亡灵的祭奠。
对于明代白石江这场战争,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抄本《南宁县志》中有:“白石江在城北八里,源自马龙州界,经此东南合潇湘江。滇考,明初,颖川候傅友德、西平候沐英等征云南,败元平章达里麻于此,旧有纪功碑,今亡”的记载。
《南宁县志》中,对于曲靖城西边山峰现名叫“寥廓山”,原名曰:“妙高山”,又名称其为“胜峰山”的来历演变有记载:“胜峰山在城西里许,山脉自金马山来,为群山长,旧名‘妙高山’。明洪武中,颖川候傅友德、西平候沐英,与元平章达里麻战胜之,因名”。 可当时并没有立碑记之。 现今叫的“寥廓山”一名,却不知道何时称起,是由何起源而来,给这山定此“寥廓山”名称?
现在曲靖寥廓山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圆通寺,在清代《南宁县志》中记载胜峰山圆通寺:“圆通寺在城西三里许,胜峰山麓,明黔国公沐天波题额:林木茂密,岗岭陂陀,据一方之胜”的题记和很多传说至今。
寥廓山圆通寺中现存有“胜峰”两个大字碑和“胜峰碑记”三通碑刻,乃是“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秋七月上澣”刊石树立的,碑文中有:“山故名‘胜峰’,奖事巧符古人岂先见及此耶!”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