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的行卷诗
(2021-01-22 11:34:41)
标签:
杂谈 |
提到唐诗,不得不提“行卷诗”,因为唐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便是“行卷诗”。那么,什么是“行卷诗”呢?
所谓行卷诗就是参加科考的士子为了提高获胜的把握或知名度,特意向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投寄的诗文,以求得到他们的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唐代科举考试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时诗文呈送给有学问的达官显贵或社会名流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考生的声誉名望来拔取知名之士。唐代的科举分制科和常科两类,用于选拔专门人才。最受士子关注的是常科中的明经、进士科,尤以进士科受人青睐。由于参考的人多,竞争激烈,大家都纷纷行卷。唐代的科考没有现在的高考严格,现在的高考试卷是密封的,录取看分数,很难拉关系走后门。唐代的科考试卷不密封,主考官根据姓名籍贯可以适当照顾一下自己的亲友或学生。若你与主考官交情深,又有真才实学,那么就有录取的可能。不过,唐代等级森严,重视门第,仅凭才华学识很难取胜,若想考中进士,还要靠达官显贵推荐。如果你的举荐人是达官贵人,那么,未进考场,你就胜券在握了;因为这些达官显贵会向主考官打招呼,你“考”得第一、第二名,不过是他们一句话而已。
王维就是这样进士及第的。
王维是山西太原人。17岁时到京城长安谋求仕进,奔走于王侯权贵之门,因博学多才,诗、书、画、音乐,样样精通,深受贵族名流青睐。20岁时,王维准备参加渴望已久的科举考试。但他得知一位诗文声名远播的名叫张九皋的读书人也参加进士考试,还托人走了公主的门路,被拟定为第一名。王维灰心丧气,这时,一向赏识器重王维才华的岐王李范(唐玄宗弟弟)便在公主大宴宾客时让王维混进乐队,站在最前列。王维卓尔不凡的仪容风姿引起公主注意,岐王便向公主介绍王维的情况,公主问“有诗作吗?”王维应声呈上一卷诗作。她看后大加赞赏,鼓励王维参加进士考试,岐王问:“听说您已推荐张九皋了,确否?”公主说:“我与他未曾谋面,纯属他人所托。”然后许诺,只要王维参加考试一定保荐。后来,公主将主考官召进府中,指示他以头名录取王维,果然,王维在这年中了进士,做了朝廷乐丞,掌管音乐舞蹈。后一路升迁,官至给事中。
王维呈送给公主的那卷诗作就是行卷诗,是从自己众多诗作中精选出来的,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受到公主好评。
为了得到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的青睐举荐,当时的士子,如白居易、韩愈、孟浩然、李白、李绅、李贺、杜甫、崔颢等许许多多诗人都写过行卷诗。这些行卷犹如名片、介绍信,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无学识、才华、情趣、胸怀、抱负、境界。为了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于人,他们都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用最好的文辞来行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语不惊人死不休”,便是士子们作诗的态度。这样,不仅提高了诗歌的质量,还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唐人的行卷诗举不胜举,著名的有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作者在应进士科举前呈献给水部郎中张籍的行卷诗。表面是写新娘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实则是问他自己能否考中。此诗用“比”的手法,以公婆比主考官,以新郎比张籍,以新妇自比,贴切恰当,选材新颖。结尾的“入时无”三字是诗的主旨,将作者迫切知道答案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露出来,手法高明。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值得一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求人荐己的诗,前四句描写洞庭湖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怀言志,以舟楫、垂钓者喻身居高位的当权者,以欲渡者、观渔者比自己,表达了仕进无门的苦恼哀怨。张九龄看后大加赞赏,他非常理解孟浩然的心情,也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虽然没有提携孟浩然,但后来他被贬为荆州刺史时,却将孟浩然收为府中幕僚。
行卷诗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说明当时读书人的就业渠道非常狭窄有限,大家都挤科考这座独木桥。然而僧多粥少,能得到推荐任用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此,每次读着唐人的行卷诗,我就会对到处行卷的诗人深表同情,处于下层社会的读书人想改变命运是何其艰难啊!假如他们生在写作能改变命运的今天,以他们腹中饱经纶,“下笔若有神”的才华,单靠稿费就能过上优裕的生活,何必奔走豪门看人脸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