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旧居
(2018-08-23 09:45:38)
标签:
散文 |
昆明有好几处名人故居,它们历史悠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大普吉陈家营村114号的华罗庚旧居。
这是一间老式农家四合院。
从外观看,简陋、低矮、封闭,与40多年前乡下的农家土屋没有什么差别。房屋坐北向南,长约12米,高4米多,为土木结构瓦屋面。正中墙上开一道门,宽4尺多,为老式铁门扣双合门,下有3级石阶,门楣上写着“华罗庚故居”。
里面厅堂开敞,廊道贯通,古色古香,让人眼睛一亮。
进入院内,便有种身在古建筑中的感觉,时光仿佛倒退到那个崇尚在木构件上雕龙刻凤、绘花绘鸟的时代。在走廊上向天井四周望去,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檐口、廊板,都是各式各样的雕刻,栩栩如生。特别是檐口下有胡须的四条龙,神态逼真,活灵活现,犹如伸出龙头望月,伺机呼啸而去。黑漆的柱子,紫檀色的壁板,古老的建筑式样,处处透着古朴典雅,也显出主人高雅的情趣。房屋为两层楼的重檐屋顶,是昆明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院落。属“三间四耳倒八尺”格局,正中院落与东边院落紧靠的正房、耳房,其木梁柱构架连为一体,西边院落则自成一体,并以土墙隔开,是研究昆明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实物例证。正房与厢房的屋檐交错在一起。下层高两米,伸手可触摸方形楼棱。这是按传统民居高度修建的,云南多地有下6上7之说,即楼下高6尺,楼上高7尺,这种高度的好处是节约木料,不足之处是下部低矮,给人以压抑感。南北走廊从天井倒退8尺,显得很宽敞。东西厢房走廊宽约1米。相形之下,天井太小了,长宽只3米左右,若是夏天乘凉喝茶,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三四个人,就将天井挤得满满当当。天井摆放着10多盆茶花、绿宝,在它的装饰点缀下,旧居更古朴典雅了。整座房屋结构精巧,为正方形。仿佛一颗大印,将岁月的沧桑、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烙印在此处。
据管理文物的工作人员说,华罗庚旧居不是原物,而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建的,不过,其中有的木料仍是原物。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有的木料确有虫蛀的痕迹。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曾陪伴华罗庚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啊!我想看看华罗庚留下哪些文物,然而正房楼下的“华罗庚陈列室”铁将军把门,环顾四周,除了东厢房工作人员住的小屋开着门外,楼上楼下的几处屋门都紧锁着。
我问工作人员房屋的主人是谁,他说不知道。从房屋精致美观、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结构式样看,应是乡绅一类的有钱人,绝非一文不名的穷人。后来听说这户人家姓杨,是否乡绅无从知晓。这位杨姓主人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这座虽然典雅古朴,却注定要在风雨中消逝的房屋会因华罗庚得到永生。
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轰炸,华罗庚一家从1940年至1944年就租住在这个小院里。在这儿,华罗庚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堆垒素数论》手稿,成为数学经典名著。不过,他不是第一个租住在这里的人。第一个入住这里的是闻一多先生,华罗庚一家则租住在黄土坡村一户农民家中。一年后,房屋被日机炸毁。在闻一多先生邀请下,华罗庚一家才搬来同住。他们两家就住在正房楼上,以床单隔开。闻一多家住东边,华罗庚家住西边。“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华罗庚的诗句便记述了闻一多先生在布帘东边进行古籍研究考证,华罗庚自己在布帘西边进行数学演算的生活场景。
为了保住西南联大的历史遗址,保住华罗庚住过的小院,昆明五华区在修路时绕了一个小弯,并将华罗庚旧居抬高两米,重新修建。
它的左面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右面是白麓城,前面是一排爬满常春藤的京竹,后面是绿地香树花城。在翠竹、绿树、高楼的掩映下,华罗庚旧居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