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南大理李光乾
云南大理李光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3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朝史话》中的永历帝、李定国

(2018-04-24 09:24:19)
标签:

杂谈

 

《清朝史话》是《中国历史大讲堂》丛书中的一册,该书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约请史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老一届史学家夏家馂先生精心编撰的。全书分415章,从清朝的建立写到清朝的灭亡,作者以大手笔写小文章,对清朝268年间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都作了详细介绍。涉及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数百人,是读者了解清朝历史的一本优秀的通俗读物,我就从中知道永历帝、李定国的许多事迹。

之所以提到这两位古人,是因为故乡永平有一座博南山,山上有一座永国寺,博南古道就从寺旁通过。据说,永历帝西逃缅甸时,曾在该寺落脚;“永国寺”三字就是他题写的。为的是铭记他与李定国君臣二人间的友谊,因而取永历帝中的“永”字和李定国中的“国”字为寺名。此外,他与李定国还在大殿前栽了两棵九蕊十八瓣的大理茶花;捐资铸造了一尊10吨重的大佛铜像。

然而事实如何呢?

据《清朝史话》记载,永历帝朱由榔是南明末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汉族帝王。1646年袭封桂王。同年11月,在何腾蛟等人的拥立下称帝,改元“永历”,居肇庆。永历帝兵多将广,地盘很大,若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定能在反清复明的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但他胆小怕死,优柔寡断,一直东奔西走,是个扶不稳的“走天子”。他在顺治三年(1646)到顺治八年(1651)的6年里,就逃来逃去16次!最后一次,即顺治八年(1651),走投无路的永历帝投靠了农民军李定国。历史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李定国与永历帝本是冤家对头,根本走不到一起,当初李定国参加农民起义军,就是为了推翻明朝的统治。然而清兵入关,到处烧杀抢掠、屠杀汉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李定国等农民军首领为了反抗清朝的压迫,接受了永历帝的封号:孙可望被封为秦王,刘文秀被封为南康王,李定国被封为西宁王。

李定国是陕西延安人,很小就参加张献忠的起义军,因智勇双全,被张献忠提拔为将军。与南明联合后,他奉命去收复桂林,取得桂林大捷。接着乘胜进军,攻下梧州、柳州、辰州,并挥军北上。衡州守将沈永忠连夜逃走,长沙守将也望风而逃。李定国又连取衡州、长沙,收复了广西、湖南、川东、川南、川西,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者。然而李定国一连串的胜利,引起了孙可望的嫉妒。他不仅不提供后援,还想背后下毒手。李定国只得退兵武冈、梧州,桂林复陷。顺治十三年(1656)春,当李定国在南宁战败,想撤入云南时,孙可望仍图谋袭击李定国、劫持永历帝。李定国只好与刘文秀汇合,共奉永历帝进入昆明。顺治十六年(1659123日,清军攻陷昆明,李定国主张突围去湖广,但永历帝和臣子马吉翔却力主西逃,先逃到永昌(云南保山县),再逃到腾越(云南腾冲县西),李定国只得西撤护卫。

该书虽然没有提到博南山、永国寺,但这是博南古道上最有名的一座大山,“博南古道”就因此山得名,是永历帝、李定国进入永昌的必经之路。当地传说,李定国在此山与吴三桂的追兵展开过一场激烈的阻击战。1912年,大理文化名人赵藩题记的《博南山碑》记载:“李定国与清兵曾战于此山上。”但该书没有提到这场战斗,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儿根本没有发生过战斗,假如真有其事,方志上一定有记载,忠于史实的作者不会忽略不提;二是小规模的战斗,不值一提。那么,在护卫永历帝西逃的途中,李定国与吴三桂的追兵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激烈的阻击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不在永平县的博南山,而在马龙县的磨盘山。该山在马龙县西北,是横断山脉的西支,西离怒江20里,鸟道羊肠,崎岖难行,是由永昌进入腾越的必经之路。李定国在此设栅数重,伏兵三道,每伏二千,约定:清军进入三伏,鸣炮伏击。但清军刚进入二伏时,有个叫卢桂生的叛徒却投敌告密。清军立即分八队冲锋,同时以炮猛轰。李定国率军奋勇反击,杀死清将都统以下军官十多人,士卒数千。

2月,永历帝出铁臂关,逃入缅甸。李定国、白文选与永历帝离散,未能同行。康熙元年(1662120日,缅甸政府迫于吴三桂十万大军的压力,将永历帝及其家属献给吴三桂的前锋高得捷。625日,避嫌邀功的吴三桂,在昆明的篦子坡,用弓弦将永历帝及他12岁的儿子慈烜绞死,永历帝的后、母也被掐死。李定国获悉永历帝被俘,曾率军截击清军,可惜不遇。后呕血病重,810日病逝于军中。

由此看出,永历帝与李定国在西逃途中的时间不足一个月(有的文章说,永历帝1659218日进入缅甸),且多数时间都是人在路上,疲于奔命。他即便在博南山永国寺停留,也不过是几天,不可能是十几天。试想,面对吴三桂气势汹汹的追杀,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他恨不能一天就进入缅甸,哪敢久留?即便为了留个念头,做点善事,稳定军心,也不过是做做栽花、题寺名等简便易行的事而已,至于捐资铸10吨重的铜像这类需要个把月、甚至几个月时间及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高难度的技术活,就不可想象了。赵藩途经博南山时写过一首《永国寺》诗:“宁西禅寺当官道,寥落惟余竹柏邻。社屋久遗明帝憾,榜书如写晋王真。山茶自是前朝树,铜佛谁为造像人?座上拈花应一笑,眼中沧海又扬尘。”此诗由近及远,由实到虚,抒发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对永历帝、李定国未能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深表遗憾。诗中提到了茶花、佛像,但没有说它们是永历帝、李定国所为,而是用了一个肯定句、一个疑问句:山茶本是前朝的古树,铜佛却不知是谁铸造的?假如茶花、铜佛真与他俩有关,赵藩怎不明说?毕竟沾了帝王的光,古刹会名气大振,香火旺盛。

赵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成都武侯祠著名的“攻心联”、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即为其手书。他曾多次往来于博南古道,交游甚广,不可能不知道永历帝、李定国与茶花、佛像的传说。但由于没有史料记载,他没有道听途说,信手拈来,以假乱真。夏家馂先生在写《清朝史话》时,肯定也查阅过若干有关永历帝、李定国的史料,但由于没有他俩与清兵战于博南山的记载,因而也就没有提到这场战斗。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借书时,我曾看过目录,上面有“异军突起——李定国等农民军的抗清活动”的内容,本以为会提到博南山战斗,结果事与愿违。我曾到过博南山的叮当关,这是块狭长的开阔地,绿草如茵,野花点点,是个天然的足球场,两旁是密林。据说,这就是古战场,李定国与清兵曾在这儿激战,厮杀声中,永历帝走失,李定国与士卒到处寻找,人们将找到永历帝的那道坡叫做“寻王坡”,该地名一直叫到现在。也许,这儿确实发生过小规模的战斗,永历帝也确实在战斗中走失,否则,“寻王坡”不成了空穴来风?

虽然我没有在《清朝史话》中看到永历帝、李定国在永国寺栽花铸铜像的片言只语,也没有看到李定国与清兵战于博南山的描写。但我知道了一段史实,知道了治学的态度,仍获益匪浅。它启示我们:写文章特别是写历史文化散文涉及历史人物、事件时,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忠于历史,不演绎,不戏说,不杜撰,免得以讹传讹。行文时哪儿该用“据传”,哪儿该用“史载”,要用词准确。因为据传的事查无实据,可信可不信;史载的事则是板上钉钉,不容置疑。当然,在没有方志野史佐证的情况下,故乡人在茶余饭后,或游客面前津津乐道永历帝、李定国的传说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俩300多年前曾率军从博南山经过,博南古道上那些深深浅浅的马蹄印中,便有他们留下的足迹,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在我看来,永历帝、李定国在博南山的传说是一个谜,随着时间的推移,谜底终会揭开。但无论谜底如何,我们在提到博南古道时,永历帝、李定国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