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幼小衔接教育随笔

(2017-01-06 09:18:25)
 一、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该持积极的态度,且方法得当。
    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2、是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
    家长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民,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二、幼小衔接的过程,家长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家长要踏好准备节奏,“学习准备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过程,一般而言,可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应抓紧学前、关注学中、延伸学后。
三、家长应指导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首先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做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垸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其次,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四、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家长需重点培养孩子以下几点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3、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五、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并不是以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家长不要乱作比较,尤其要切忌不要拿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很棒。
    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可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
六、培养孩子必要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和学习有关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下的行为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规范开始,一般包括:倾听和提问的习惯、表达和发言的习惯、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记忆和思考的习惯、遵纪和守时的习惯、合作和分享的习惯等等。
七、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
    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因此,家长不但要关心孩子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做到培养得法,可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入手:
    1、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准备一个学习的空间,有桌椅、台灯、小书架等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做自己的事情。
    2、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不可以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要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3、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
    4、要帮助孩子养成在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先做作业再玩耍的习惯。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