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1负数的由来
(2016-03-14 14:51:08)
标签:
教育 |
【故事导入】计算老人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做“加”、“减”、“乘”、“除”,这哥儿四个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分工,他们负责着人们的日常计算。请用“2”和“1”两个数字,列出不同的计算式子。(学生一开始列出下面7个式子)
2+1=3
1+2=3
“加”、“乘”、“除”都是两个式子,而“减”只有一个式子,是不是计算老人对“减法”老二有点看法而对他不公平呢?(终于有学生举手)
生1:其实减法还可以列成“1-2”,但我们就是不会算。
生2:我知道我知道,1-2=-1。
【故事点击】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比如,在记帐时有余有亏。为了方便,人们就考虑用相反意义的数来表示;于是就有了“正、负数”概念,可见正负数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正负数的概念,掌握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在建立负数的概念上有重大贡献。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刘徽还第一次给出了区分正负数的方法。他说:“正算赤,负算黑”。意思是说,用红色小棍摆出的数表示正数,用黑色小棍摆出的数表示负数。用不同颜色的数表示正负数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一般用红色表示负数,报纸上登载某国经济上出现赤字,表明支出大于收入,财政上亏了钱。
在我国古代,《九章算术》有关于正负运算的方法;东汉末年刘烘(公元206年)、宋代扬辉(1261年)也论及了正负数加减法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朱世杰除了明确给出了正负数同号异号的加减法则外,还给出了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