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诵读)
泸州七中:郭家琴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人类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大道之行也》安排于此类文章中,显然希望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能为人类造福的人。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生活阅历少,特别是对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经典著作知道得很少,理解得很浅。在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背景,再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出韵味,背得清楚。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培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的基础上,能领会文意。(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
3、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使得学生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着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法设计】
主要运用诵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
【学法设想】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师生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课外查找作者提出“大道”的背景。
2、师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师生活动预案】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南京旅游过吗?知道中山陵吧?(师简单介绍自己2010年国培时去中山陵参观的心得体会。)同学们,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的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古代典籍,从课文《大道之行也》中寻找答案。
二、新课教学。
(一)一诵知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取正确的读音和断句。
2、师生齐读课文,检验朗读停顿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3、师生一起确定朗读语气语调,并将朗读节奏划分在书上。
(二)再诵翻译:
1、疏通文意。(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2、抽学生结合书上注释分别讲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3、在学生讲解的时候,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更正讲解,运用多媒体显示每部分的相应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4、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诵全文,进行巩固性诵读练习。
(三)三诵赏析:
1、让学生自主起来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
2、师生一起背诵全文(能背诵的背诵,不能背诵的可以看一下课文)。
3、句段赏析(约7分钟)
温馨提示一: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有选择性的赏析:为“大同社会”的特征的明确任务完成服务)
温馨提示二:只让三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让其他学生听取,然后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能调动其他同学解析文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4、全班背诵全文。
三、诵读研究。
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2、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道题比较开放,以学生的理解为准。
四、拓展研究。
抽学生说一段话描绘孩子们心中的“理想社会”,激发学生的社会理想。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提出作者的立意,激励学生开辟未来蓝图。
2、作业设计: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反思】
首先,在初二四班上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本节课时间稍微紧张的原因,在于我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多了,重复多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诵读课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以后,诵读课堂上,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而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有点遗憾。当然,从此次的借班上课中我知道了,教师点评的功力应该在平时苦练。还有就是对坐在后面的几个同学的关注度不够,他们貌似很认真,但笔记做得不完整,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课后了解到这几个娃娃确实需要多提醒才会学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自读)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和内涵。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激发学生树立自己的社会理想。
【师生活动预案】
一、预习学案。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是
之一。大约是
之际,
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是《
》,《
》,《
》,《
》;“五经”是《
》,《
》,《
》,《
》,《
》。
3、《大道之行也》总括全文的纲领性语句:
,文末照应此句的是:
。
(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4、给加粗划线的字注音。
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矜( )寡孤独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盗窃( )乱贼( )
5、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1)大道之行也( )(2)讲信修睦( )
(3)不独子其子( )(4)男有分( )
(5)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 )
(7)力恶不出于身( )(8)外户而不闭( )
(9)是谓大同( )
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通:
(2) 矜寡孤独通:
(三)重点句子翻译。
7、翻译下列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力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四)思考下列问题,选择性的完成三个小题。
8、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9、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0、如何理解孔子提出“大同社会”这一观点的思想意义?(和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11、“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12、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五)群文拓展阅读。
13、阅读并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拾)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有蓬的华丽车子)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华歆( ) 掷( )去
轩冕( )
(2)解释下列词语:
锄菜( )
片金( ) 同席( ) 废书( )
(3)翻译句子:
宁读如故
子非吾友也
(4)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附录:学案参考答案】
1、(1)礼记.礼运儒家经典著作战国末年或秦汉孔子
(2)《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经》《书》《诗经》《礼经》,《春秋》2、3、略4、(1)施行(2)和睦(3)以……为子(4)职分(5)女子出嫁,归宿(6)扔
,丢弃(7)憎恶(8)大门(9)指理想社会5、(1)与——举,选拔(2)矜——鳏,老而无妻的人6、(1)把品德高尚的人和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使老年人有人赡养,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小孩能顺利成长。(3)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4)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7、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②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8、做事方面、待人方面和财富方面9、孔子的“大同“说的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10、桃花源中的生活现象和“大同”社会的理想是一样的。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1、略12、(1)xīnzhìxuānmiǎn(2)
除地种菜一块金子 同坐在一张席子上扔下书(3)①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认真读书。
②你不是我的朋友。
二、课堂教学。
(一)自读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大家的学案完成得怎么样?请各小组组长将学案完成情况汇报一下。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道之行也》吧。
(二)整体把握,检查自读效果: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怎么理解?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
(三)自主研读,检测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以学生的理解为准,教师参考如下: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3)全班同学一起试背课文一遍。
三、当堂小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四、布置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完成学案上另外的问答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趣读)
【教学目标】
1、趣读成诵,把握本文的字词。
2、合作探究,趣找“大同”特征。
3、联系生活,趣说“大同”理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师生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你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过怎样的生活?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关于“乌托邦”式社会方面的一些资料,课堂上适时适当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预案】
一、趣谈“理想社会”,激趣交流,导入新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知道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生……)
师:孩子们,你们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呢?(生……)
师用自己对“乌托邦”式社会的理解,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趣读成诵,积累理解。
(一)朗读竞赛,激发兴趣。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2、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以下是老师的预设,期望学生商讨如何趣读的时候,能够有一点点这方面的分析)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字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全文(力争保持最良好的朗读背诵兴趣)。
(二)品味成功,趣译短文。
1、重点字词理解和掌握检测。(采用各小班抢答的方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翻译全文:采用接龙式的方式翻译全文,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3、趣理课文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趣议主旨: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预设: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三、合作探究,趣解“大同”内涵。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1)天下为公。
(2)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3)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体验反思,激趣释疑。
1、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2、体验反思:
联系目前叙利亚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社会的“大同”?
五、趣诵总结,拓展延伸。
1、师生一起再诵《大道之行也》,总结教学过程。
师: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致力于提高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3)课外查找资料,思考“乌托邦”式的社会与当今社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样的社会模式没有实现?你理想中的社会是怎样的?
(备注:诵读课已经易班上课,效果没有想象的好,还需要更正自己的教学设计;自读和趣读设计还有待检验,但愿能够好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