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的风铃——给初二孩子一份特殊的“六一”礼物

(2014-05-25 20:16:53)
标签:

备注

小故事

让我们荡起双桨

信息技术

快到

分类: 体验式德育活动

                

——给初二孩子一份特殊的“六一”礼物

四川省泸州市第七中学校:郭家琴

        初二的孩子,有且仅有一次过“六一”儿童节的机会了。

去年“六一”

        去年的儿童节,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个中午),准备了一台丰富的节目——小品、舞蹈、武术、诗朗诵、课本剧等,让我们的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八小班孩子为自己小班内成员画的气球:卡通形象,签上自己的名字,还画上小班的班徽,粘贴在讲台边沿,把讲台布置得美轮美奂的。

http://s4/mw690/004kAOzmgy6J9W3GyC723&690

http://s6/mw690/004kAOzmgy6J9W3CcqV35&690 突发奇想

        无意之中加入“德育报专用QQ群”,发现这则特别温暖的征稿启事:“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首歌是否能让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您给孩子们准备了什么样“礼物”?这时,老师一份贴心的关怀,将是孩子们生命中最珍贵的纪念品。孩子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节日,我们是不是应把孩子们的节日还给孩子们?它浓浓的人文关怀深深的打动了我。

        是啊,孩子们已经进入初二,他们有且仅有一次过“六一”儿童节的机会了。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为每一个孩子买一个小蛋糕,全班一起表演一下节目,唱几首歌就结束的话,未免也太平淡了。在翻看孩子们照片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给孩子们制作一本电子相册呢?

寻求家长的支持

        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

        利用校讯通平台,我给家长发出了活动倡议:“尊敬的家长朋友,您好。‘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让我们共同为孩子制作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孩子们一个难忘的儿童节,好吗?请收集孩子从小时候开始过儿童节的照片(多多益善哦),简单的写上与照片相关的故事或者细节,然后将照片发给我(可以翻拍的),我将为每个孩子制作一份电子相册。请您注意保密,谢谢您的配合理解,郭老师。”

        信息发出以后,很快就有了家长们的回应。小涵妈妈说“谢谢老师的好主意,太好了”,羽扬妈妈说“我今天晚上下班回家就整理哈,谢谢老师”,美美妈妈说“好啊,老师!我正在为孩子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如何过发愁呢” ……从家长那里反馈的信息,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活动一定会成功的!

“成长的风铃”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设想

        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师生必须分头作好准备:

        我将会要求学生分小班排练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节目,“孩子们,今年的六一,是你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请大家认真排练节目,让我们的节日过得特别有意义,好吗?”

        我会尽快收集学生的相片和故事,请信息技术老师帮忙,制作名为《成长的风铃》的电子相册,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见证孩子的忧愁欢喜。另外,我还要悄悄安排老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参与我们的庆祝活动,要求他们准备简单而深情的祝福语。

        此次活动将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

        1、欢歌笑语开场舞:选择两个小班表演准备的节目,然后课件播放这两个小班同学的电子相册,让同学们得到第一份惊喜。(由主持人或者家长代表抽签决定表演班级和播放的人员)

        2、感天动地故事会:请家长代表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令家长感动的小故事,随着讲述课件播放该生的电子相册。

        3、惊喜连连话成长:在主持人推进庆祝“六一”活动的过程中,由抽中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故事——家长的陪伴,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友谊,成长的感受等,分享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激励同学们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努力奋斗。

        4、让我们荡起双桨:游戏、表演、小品等节目陆续登场,老师代表表演节目,家长代表继续抽签播放电子相册,争取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并激发孩子们的正能量,让每一个孩子记住这个特殊的儿童节。

        “六一,六一,难忘的最后一个六一……”,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目标,我的嘴角翘起了最美的弧度——因为用心,我就特别期待六一快些到来!

                                                                                                          2014年5月

        (备注:本文被《德育报》刊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