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还是浅了一点点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我曾无数次的设想过,自己能够从容自如的站在大家面前,上一堂很漂亮的课,让自己和学生都有收获。但是,年事渐长,好像这样的机会,自己的胆识都有点不够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当我终于有机会站在叙永二中的阶梯教室里,和初二年级五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积累还是不够,心态还是有点浮躁,任务完成得与自己的设想还是欠缺了一些。
第一,导入环节:原计划是用我在学生中招募的志愿者写重点生字和重点词语,然后由他们提问,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状况的。可能是自己没有将任务交代清楚,写完板书的孩子全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等我发现再请他们提问的时候,时间也耽误了,效果也不怎么好了。告诫自己第一句教训:借班上课,任务交代一定要清楚明白,指令清楚,学生才会更好的作为。
第二,新课教学第一环节完成任务还可以,有一点遗憾在于自己爱接着学生的话重复,以后一定要改变这个坏习惯。
第三,“学生朗读精彩部分,并为同学们讲解自己认为精彩的原因”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些问题,几十个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就真的太多了。看着学生高高举起想朗读课文的手,我只能选择尽快结束这个部分的内容。因为一旦陷入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我可能也就回不来了——后面还有任务呢。教训二:事先说清楚,请三位同学朗读(数字随课堂情况而定)讲解,以免陷入漩涡;教训三:随着学生的讲解,我要有所作为——顺势引导着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包括重点字词的掌握,文言语句的翻译等,以免在课堂上进入“重文”而“轻言”的误区。因为,即使是诵读课,学生的文言基础掌握情况,也是观察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指标之一。
第四,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生成作必要的调整,任何方案都只能是师生活动预案。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这一次执教《小石潭记》时,我才有了真正的认识和更好的实践。
因为在古蔺已经听了四堂教学《小石潭记》的课了,“趣读”两节,“诵读”两节。我临危受命接受教学任务以后,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备课,才能与前面几位美眉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点区别。我只有一次试讲的机会——在我们学校的一个班级里上课,第二天就得到叙永去了。感谢这个优秀的班级(也是初二五班),感谢孩子们课堂上的提问,虽然我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自由提问”环节中,学生问题多,也很积极,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写“游鱼”的,“老师,我读到‘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时候,总觉得这几句话不仅仅是在写鱼,我认为还指作者内心的孤苦无依,可是同学们都不认同,你认为我的理解对吗?”为着这么有见地的回答,我兴奋得将自己的两个大拇指都高高翘起!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第四段的,“老师,请问柳宗元为啥说小石潭‘寂寥无人’呢?他们不是一起去了这么多人吗?”。说实在的,我们每一个老师真的不能忽略了学生的能量!列位看官,我坦白交代,对于“寂寥无人”与后文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同游者”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矛盾,我自己就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学生的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大家的注意力就格外的集中了。我赶紧布置任务,叫大家商讨一下以后再回答。结果,学生的回答加上我自己以前读过《阅读柳宗元》一文,我自己也是茅塞顿开。
由于课堂提问环节的时间实在不好把控,在修改自己的备课思路的时候,我就启用了我们学校初二五班孩子们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一下子,我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和自己一开始的设想不一样了。感谢这些优秀而出色的孩子,你们在课堂上的生成的问题,让一个有点紧张(确实也是时间太紧了!)的、思路还不够清晰的、教学方案也没有多少新意的老师,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所以,站在叙永二中阶梯教室里面的我,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就完全变化了。我们师生在“深读——悟情”这一环节里,共同探讨着一个我称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问题——作者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的四周果真“寂寥无人”吗?你怎么理解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同游者”?学生经过小组内的商讨,很快就有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了。“再多的人也没有用啊!大家怎么能够理解柳宗元的孤寂和凄凉呢?”,“柳宗元被贬官了,他带着大家寻幽访胜,表面上很快乐,其实心里面一直是无比凄凉的,这样的情感,他是无法找人诉说的”……孩子们都能够有这个认识了,我真的无比高兴!这一高兴,就急忙将课件上自己预设的答案播放出来了。听陈主任评课的时候,我懊恼的心情达到了顶点——是啊,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真的不应该再把课件上的文字展示出来了啊,那不是画蛇添足吗?更何况,我怎么就不知道顺势引导一下,“吴武陵”其实是作者柳宗元的忘年之交,他们一同被贬,应该是能够理解作者的啊!这还是因为自己的积淀不够,有点浮躁造成的啊。
当然,上课过程中,还有一些小遗漏的。比如,学生找到描写小石潭的水清澈灵动的部分,我原计划是要引导着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水清”的描写的——比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等,结果在课堂上就把这个预设完全忽略过去了。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应该更加的干净简洁,不要有那么多的简单重复。
今天,回过头去看看自己的上课过程,感觉自己终究还是浅了一点点,还需要好好打补丁的,因此作了这样一个反思。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一个语文老师的不容易!多读书,多积累,做博学多识的人,可能离优秀的语文老师近一些吧?像一个火把,适时点亮学生追寻知识的热情,可能就是优秀的语文老师了吧?多反思,多自问,多向孩子们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吧?郭老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要抓紧时间,努力探索,跟上年轻人们的步伐,不要被甩到后面很远哦!
2014年4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