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初中学生日常奖励方式的探索与感悟

(2020-07-10 21:07: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研论文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十分常见,课堂上的鼓励与表扬、考试结束后的表彰都是对学生过去一个阶段学习成果的肯定。那么在进行表彰时,哪种奖品既肯定学生过去的努力,又能激发下一阶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对此进行了我进行了5年的探索和思考:
2015年,当我刚走上教师岗位时,奖品是自己学生时代常见的作业本和签字笔,学生领到奖品有开心,但是仅限于此,并没有获得很多同学的羡慕。相当一部分同学觉得,自己在校门口的商店里能买到并不稀奇。可见,新时代的学生和我们上学时果然不同,中学时代老师班会上奖励的本子能让我高兴很久,因为这是一份荣誉。
2016年,我对于奖品进行了调整,同样的本子,换成了淘宝定制线装笔记本,用来表扬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还有定制的钢丝笔筒。这样子在我布置整理笔记类的作业时,学生就会把自己非常炫酷的本子拿出来,迎接其他同学羡慕的眼神。在这一年我发奖品的时候不仅奖励了优秀的同学,对于进步幅度较大的同学也进行了奖励。
对于初中学生日常奖励方式的探索与感悟
2017年,我渐渐地发现00后的学生对于这些物质奖品的喜好,只是一时的,就相当于是一阵风吹过,对他们的内心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奖品对于大部分同学的内心是毫无波澜的。是奖励的同学太少?他们到底在乎什么?秋天家里的苹果熟了,父亲给我寄了两箱,我又拿去当奖品发,还说了一句,这个苹果是老师小时候栽的苹果树上长出来的哦!有些人的眼神里透露出惊喜!嗯,就是我期待的那种眼神。果然城市里的孩子没有亲身体验,从而去感知过生命的成长和生活里收获的喜悦,所以会觉得吃到老师种的苹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发了两箱苹果后,第二次考试班级总名次都进步了,果然对于他们的奖品要有一定的特殊性,最好能特殊到让他们可以拿去发朋友圈和空间。
对于初中学生日常奖励方式的探索与感悟
2018年,我读到了一篇关于奖励学生的文章,精神奖励胜过于物质奖励,于是在淘宝上定制了一批卡券,自己写上了很多种分类:迟到免责卡、座位调换卡、午自习讲题卡、一天作业免写卡、万能卡。发奖的方式也从我自己发,变成了学生自己抽奖,考试优秀的同学排队抽取,现场氛围很棒,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活力。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只奖励的成绩好的同学、受奖面积很小,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同学始终被排除在外。
2019年,我再次修正了我的奖品,与其说是奖品不如说是学生评价体系,原有的奖励只是站在学生成绩进步的角度进行思考,一些成绩较差但是劳动积极的同学被忽视。所以今年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了一面表彰墙——“星星表彰墙”。
对于初中学生日常奖励方式的探索与感悟

(表彰墙的一部分)
主要分成了四个方面:学习方面——年级排名进步20名发一颗小星星,自己粘贴在墙上,上不封顶,有同学进步了200名就发10颗。年级总排名在前150名发2颗,前100名3颗,前50名5颗星;单科年级前30奖励3颗。退步20名抠掉1颗星,不封顶!如果抠完没有则需要写欠条或者借星星。卫生方面——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类,室内的劳动委员领导室内的同学打扫教室,清洁区的劳动委员领导清洁区的同学打扫卫生。每周一个小组轮流打扫,一个小组的室内片区和室外片区进行评比,哪个片区没有被值周组扣分,哪个小组的劳动委员和全体成员可以领一颗星,如果班级获得流动红旗,则全班同学都可以获得一颗星,劳动委员和劳动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加一颗星。班干部方面——考试后,平均分排名高于班级总排名的学科课代表可以获得一颗星,劳动委员如果管理到位,每周都有机会获得星星,也充分体现了最辛苦的班委应该有。其他方面——说脏话、带手机或者吃零食等,被发现一次抠掉一颗星,顶撞老师、考试违纪星星清零。日常违反班规,需要罚写检讨的同学可以用5颗星星兑换免除,但是需要家长签字的检讨不能免责。教室墙壁上星星的多少,代表着为班级贡献的多少,所以在排座位的时候不按照身高、也不按照成绩,就按照同学为班级的贡献来站队,星星多的同学首先进教室选择自己心仪的座位,但是上课说话影响班级学习氛围的同学,老师有权将其座位进行调整。并且学期末星星最多的10名同学可以参加期末大抽奖,有惊喜的礼物!礼物是什么呢?我正在开发的各种卡券。
深深的感受到这一代学生的原生家庭有着较好的经济水平,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二胎家庭中的老大,所以他们所缺乏的东西,更多的来自于心灵中的慰藉和对他们个体的尊重,我们原有的来自心底的尊敬师长在他们身上失灵,他们的意识里只会尊敬心中有他的老师,校园里的彬彬有礼只是一种表面的礼貌,在未来还需要肯定他们的努力,懂得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断地与学生对话,不被表面的乖巧所迷惑。努力去构建一种有温度的制度,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归属感和周围人的尊重,与此同时他们也能从心底里愿意去遵守这个制度,相信学生定会“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有序、有效班集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