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研讨课感想
(2020-07-08 18:35: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研论文 |
今天和同组老师一起参加初三研讨课的评课活动,感受颇深。
授课老师讲授的是《工业革命》,整节课用喷薄欲出的时代、高歌猛进的时代、激流勇进的时代三个篇章进行讲述,以工业革命的背景、发生、发展、完成、影响、启示为线索,结构严谨,线索清晰。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研讨课。在大家研讨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如果我去上这节课,我会如何设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一、针对初三课堂时间紧,容量大的现状,课本上基础史实类的内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上。例如:与其强调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机的发明,不如将问题变为“为什么要把珍妮机的发明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通过讲述工具和机器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凯伊发明的飞梭只是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而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学生会对工业革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历史教育者要时刻注意古今贯通,中外联系。历史教师不是课本知识的搬运工,要带着学生以教材为载体,以问题为切入点,教会学生比较和联系。例如:工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工业化的呢?可以在此联系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要注意区别工业革命是英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洋务运动则是部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而发起的自救运动。原因和目的不同,所以二者的结果也不同。再例如:可以提问,如果当时珍妮机发明出现在中国,情况会怎样?不管是“昙花一现”也好,还是被当做“第五大发明”流传于世也罢,哪怕学生不能答出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还想联系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他们会不会和我一样热血沸腾呢!
三、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例如: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发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双重的影响。除了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也迫使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这种强烈的“冲击——反应”模式虽然代价极大,但古老的中国终究开始被渐渐打醒了。历史不能重演,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学会居安思危,防止重蹈覆辙。
四、重视过渡,以点带面。过渡语言就像链条,将若干个子目有序而又富有逻辑的链接在一起。例如,(一)凯伊发明的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引发了棉纱荒,人们需要提高纺纱效率——珍妮机的发明解决了纱荒;(二)珍妮机等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动力对自然过于依赖,导致人们需要动力的革新——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三)蒸汽机的发明促使现代工厂制度逐步确立,生产出了更多的商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迫在眉睫——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这些过渡语言看似简单,实则将本课内容有序而又富有逻辑的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将工业革命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也使整节课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富有整体意识。
教学因雕琢而愈加精妙,思想因交流而更加闪耀,继续加油!(作者:朱桢)
前一篇:关于俄国史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