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课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9-07-28 10:35:43)分类: 教研论文 |
2011版的历史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取代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感悟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辛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3.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5.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纵观这六个方面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新版历史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凸显历史学科的思想性
、人文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明显注重用优秀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提高历史人文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恰恰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很吻合,因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 重点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二、多措并举 有效落实
历史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规定到底如何落实?我们可以从人的情感认知规律方面去考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到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形成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以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
(一)以知识激情,促使外部情感体验
导课结束,通过PPT展示“新航路开辟过程”示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理清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经济重心的转移——进而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得资产阶级的壮大——导致新贵族的出现”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地图演示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为后面学习革命的爆发做好了铺垫,在复习上节内容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以知识激情,形成学生的外部情感体验的目的。
在这个情感层次上,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或对某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历史感知;教师移情的感染,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在“接受”这个情感水平层次,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以情串知识,确立内部情感态度
在讲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在PPT中设计三个人物对话的环节,并在课堂教学中让三位学生上台来现场表演,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三个角色,在语言描写和神态展示方面,前两位同学将两位国王独断专行、不可一世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一位学生将克伦威尔敢于对抗和挑战王权的勇气和决心变现的非常突出,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两位国王行为的憎恨和愤怒,也钦佩克伦威尔的大无畏反抗精神,达到了以情串起知识,确立学生内部的情感态度的目的。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与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赞扬还是批判,无不体现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学生从体验深入到价值的分析,从注意外部情感转向内部情感的倾向性,这是情感水平层次质的变化,也是情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历史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最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判断,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信”是情感教育目标的中级水平层次。
(三)情识交融,建构正确价值观
在讲到“如何评价和看待克伦威尔”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前面所讲的革命前夕他所说的话“可恶的国王完全不管我们的死活,查理一世长期搜刮财钱,贪婪无比,我们要抗议、我们要反对无耻的国王、推翻他的统治,大家跟我一起来吧!”以及和革命过程中他的积极表现,然后通过PPT展示共和国建立后他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巩固资产阶级新贵族专政,发展资本主义,特别是在就任“护国主”的种种反动行为;另一方面,也在逐渐变得“专制”起来,驱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就任“护国主”。引导学生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建构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和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已基本达到。
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节课作为世界史的开端课,上乘“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下启“美国独立战争”,在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建议老师老师要做足“功课”,对相关联的知识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评价和课堂反思的重要性,理解“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如果缺乏对情感教育目标水平层次的科学认识,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或以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代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违情感教育的规律,而且也难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