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诗歌教学中如何“悟诗情”》

(2014-12-23 16:01:02)
标签:

情感

诗歌教学中如何“悟诗情”

内容提要: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写景抒情。准确理解把握诗歌里面的“情”是我们学习掌握中国古诗歌的一把金钥匙。在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就需特别关注诗歌中的“情”,体会诗歌中的“情”,以求达到师生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而这种是否理解诗歌的感情,是否在内心产生情感的激荡,即“悟诗情”,也成为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以及学生接受过程的一种评价方式。笔者认为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环境、充分朗读、发挥想象是悟诗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诗歌教学    “悟诗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不仅有博大精深、形象生动、语言凝练、音韵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种含蓄深渊、耐人寻味的美质。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在广泛涉猎、吟咏记诵、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培养语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供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里他道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那就是诗歌根源于对情感的抒发。因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充满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必邻”的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等等,正是这种种真情的激荡,成就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因而我们在学习教学中国古代诗歌的时候就需特别关注诗歌中的“情”,以求达到读者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而这种是否理解诗歌的感情,是否在内心产生情感的激荡,也成为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以及学生接受过程的一种评价方式。

如何实现诗歌教学的情感目标、领悟诗歌中的情感?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准确把握诗人当时的写作环境是“悟诗情”的前提

写作环境指的是指诗人写作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的环境指的是时代背景,即整个社会情况。比如政治是否清明,国家是否太平,社会是否安定,社会经济是否发达、文化是否繁荣等等,即是盛世还是乱世。小环境指的是作者自身的状况。如政治上是否得意,仕途是否坎坷,自身经济条件如何,是窘迫还是宽裕,即是得意还是失意,甚至作者的感情生活等,都成为我们理解古诗歌里面感情的关键。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写诗都是有感而发,通过写景言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案情,一抒胸臆。而不是无事找事,无病呻吟。这个“感”从何来?这只能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经历的事件而来。因此,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环境,对于我们“悟诗情”就成了一个关键。李白身处盛世,所以其诗歌豪迈奔放、语言轻快。而杜甫身处乱世。所以其诗歌沉郁顿挫、炼字精到。都说明大环境对诗人写作的影响。

因此,鉴赏诗歌,诗歌教学,就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到相关的写作环境,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作品背景是这样的:靖康元年起,北已经灭亡,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已处于金人铁蹄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而诗人也因此失去了舒适宽裕的生活,随流民一同被迫离开家园,流落到江南,可以说国破家亡。她也忧国忧民,情绪忧郁低落。到江南不久,和她志同道合感情很深的丈夫赵明诚也抛下了她因病故去,自己只身流落金华,更是“屋漏偏遇连阴雨”,愁上加愁,连一个可以诉说的人都没有了,寂寞悲伤至极倾听。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丈夫的遗著《金石录》和别的一些物品。春天时风景依旧如故,丈夫的作品和物件还在,但国破了,家没了,丈夫永远离开了自己,诗人的心境也就不一样了。在那样的大北景国破家亡,小背景苦难经历,诗人怎么会有兴奋快乐的情绪?只能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寂寞无穷。“欲语泪先流”这一句,把诗人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把握住这一背景,也就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二、充分朗读是“悟诗情”的必要条件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诗歌教学,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感情。诗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乃诗歌教学之大忌。古诗几乎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歌表达的是浓浓的友情和乡情,在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来读。像《绝句》《咏柳》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用轻快明朗的语气来读。有些诗歌表达了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则要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重读部分字词,以语气强调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共鸣。

教师的泛读只是引导,我们还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有教师在教学《示儿》时,按这样的教学流程来进行朗读指导。首先,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再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然后,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悲壮”的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是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初读成句,研读成意,品读体会,自然就进入诵读环节了。诵读是情感的升华,更是教学环节的拓展、巩固的延伸。教学古诗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个性朗读,加之绘声绘色的齐读,注意停顿和节奏,让节奏和音律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理解诗的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读的时候语气稍慢,“使”后稍停顿。下面的诗句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才能令诗有韵味,才能诵读有感情,与作者心灵产生碰撞,达到共鸣,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三、发挥想象是学生领悟诗歌情感的升华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

理想的天空飞翔。”我们要善于放飞自己的想象,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大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直观画面,从而品味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获得审美感受。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

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们天性的需要。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要理解诗歌语言,就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借助丰富的想象,在整体上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

    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那么丰富的内涵呢?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加以想象,才能感悟诗中蕴涵的真意。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极其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思。但如何让学生感受、理解这一点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天净沙秋思》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元曲的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把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教师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枯藤老树的形态,秋风的萧索,夕阳的颜色,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教师在学生口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下面的改写文字:时近深秋,万物凋零,大地一片苍黄,荒凉的古道在夕阳的照射下无尽的伸向远方。路旁的藤蔓枯黄,落叶遍地,随着秋风在地上无奈地飘零。枝节嶙峋的老树伸展着枯瘦的枝条,几只乌鸦瑟缩着身子在枯枝上不时地啼出凄惨的鸣声。旅人形单影孤地骑着一匹老马,身上披着如血的残阳余晖,身后,长长的影子随着寂寞的马蹄声缓缓地移动。这时,远处小河边一座残破的小桥浮现于旅人的视野,小河旁的人家屋顶上,冒着袅袅的炊烟,秋风不时地送来人们的欢声笑语。眼前的景象,使旅人增添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了散曲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强烈的羁旅之情:凄凉的环境,孤独的人物,游子惆怅的心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诗歌更深的内容。这时,教师再作朗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首元曲朗读是时语调应哀婉,语速应缓慢,以读出这首散曲的意境,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的笔练和口诵之中。学生通过这些富于变化的诵读,再加上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名家朗诵,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了诗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

通过对诗人写作环境的了解,反复朗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将诗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悟诗情”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白居易《与元九书》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唐诗》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

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课记录之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