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课二上教学案例

(2014-12-23 13:16:31)
标签:

育儿

执教者

王芳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时间

2014.10.14

教学内容

所见

研究主题

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参与者

蒋鹏  孔飞  潘忠洲  李丹  陈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可以想到了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合作交流,掌握字词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教学设计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看图学文,感知诗文

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四、再读诗文,感知诗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

五、精读诗句,体会诗情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     

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六、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可以想到了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

生:袁枚

师:板书袁枚

生:交流,了解袁枚。

二、合作交流,掌握字词

师:师配乐范读生,提问: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

生:听后自读,(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

检测:

师:(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生:(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生:(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生:(4)自读诗文

师:比一比,看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板书:读)范读一行

生: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划出停顿线

师: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看图学文,感知诗文

生:看图、读诗,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板书:看、听

生:①诗人看到了牧童,听到了孩子的歌声;②他还听到这歌声很大,穿过树林,传到很远很远……

四、再读诗文,体验诗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

生:自在、惬意

师: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让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惬意的小牧童,一起来吟读这首诗吧!

生:(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从诗中哪个字你可以体会到?

生: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师: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

生:蝉

师: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

生:没唱歌了

师:小牧童为什么不唱歌了?

生:他想去捉蝉

师: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

生:齐读。

师:(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你知道小牧童想什么呢?

生: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小牧童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他怎么做?

生:不能,“忽然闭口立”

师:小牧童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忽然”

师生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小牧童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

生: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

师: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

生: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

五、精读诗句,体会诗情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

(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

生:诵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

生: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

师: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生: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生①:捕到了,因为他悄悄去,动作也好快。

师: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生②:没有捕到,蝉儿惊飞了,牧童空手而归。

师: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

生③:没捕到,继续捕。读“意欲——”反复捕。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六、总结、拓展。

生:背诵古诗

师: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同伴建议

分散识字的方法灵活多样老师把识字教学有机地融合在每一步流程中,而且识字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的安排,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教师强硬地让孩子认识生字词,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孩子们失去了识字的兴趣。而程老师多渠道地创设情境和契机,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对文本的感悟中识字,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如,“所” 的教学:老师搜集了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所”的图片,将无意识记转化成有意识记,同时把识字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如果再多一些语言训练效果将会更好!

 

教学反思与改进设想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

第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但在诗的教学中,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改进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低段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围绕“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感受阅读的乐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个层次,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掌握字词;看图学文,感知诗文;再读诗文,体验诗趣;精读诗句,体会诗情;总结、拓展”。指导学生会认、认得有趣;会读、读得有趣;对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真正做到寓教(寓学)于乐。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可以想到了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合作交流,掌握字词

1.初读诗文: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生自读。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2.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生: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可以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3.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看图学文,感知诗文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师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再读诗文,体验诗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

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

五、精读诗句,体会诗情

1.吟动静,吟出对比。

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改进实施

 

 

 

 

 

 

 

 

 

 

 

 

 

 

 

 

 

 

 

改进实施

 

 

 

 

 

 

 

 

 

 

 

 

 

 

 

 

 

 

改进实施

 

 

 

 

 

 

 

 

 

 

 

 

 

 

 

 

 

 

 

 

 

 

 

 

 

改进实施

 

 

 

 

 

 

 

 

 

 

 

 

 

 

 

 

 

 

 

 

 

改进实施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可以想到了什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袁枚。

二、合作交流,掌握字词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看图学文,感知诗文

师: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师: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学生听着教师的描述很快走进古诗情境当中。

四、再度诗文,体验诗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

师: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想象:树、花、草……

师: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

生:响亮

师: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齐读,(还不够远)

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

生: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

生: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

师:这就是诗中的:意欲……

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

生:想怎么捕到这只蝉

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忽然

师:“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指名读: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

生: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

师: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

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精读诗句,体会诗情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     

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生:捕到了,因为小牧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师: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生:没捕到,因为蝉发现有人来了,就忽然飞走了。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师: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学生兴致盎然的跟唱。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  因为)意欲……,

(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再次研讨

    1.情景创设更为贴切,使学生入情入境。

2.体现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的情境,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

 3.分散识字的方法灵活多样,老师把识字教学有机地融合在每一步流程中,而且识字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的安排,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反思总结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呢?我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第一、反复朗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让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完全融入到诗境中。

第二、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表现得比第一次流畅多了。我想这可能与我的情境教学法有直接的联系。

 

 

 

存疑与困惑

   

 

当我让我让学生续编故事的时候:“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看图和读诗已经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能发挥合理的想象,编下去吗?”学生开始轻轻地说,渐渐地声音大起来了,我知道学生已经进入了情景。不一会儿,有学生跃跃欲试了。我等几乎没有声音后请了五个学生讲,可大部分学生都说牧童捉到蝉了,难道孩子们没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吗?这教书育人的目标没达到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