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书”字例(一)

(2016-07-18 23:49:00)
分类: 正传“六书”
    “六书”是古代华夏先贤研究、总结出来认识汉字的规则,也是文字学的精辟理论。

    虽然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中已经提及“六书”,但是“六书”真正有定义、有字例的论述是在东汉时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的后叙中。许君非常精辟地定义了“六书”,每书的定义都只用了八个字。由于汉字的模糊性,致使一些定义被误会、歪曲。而且美中不足的是“六书”的字例确有瑕疵。

    “会意”的字例:武信,有代表性、广泛性。“武”是抽象的概念,“信”(无论是原来的“传话人”,还是现今的“人言”记录的意思)是具体的事物。而且一个上下结构、另一个是左右结合。

    可是经过几千年,语言了发生天翻地覆的进展、演变,“会意”这个词有了其它的意思。新版的《辞海》解释:会意犹言“会心”。谓领会其含义。陶潜《五柳先生传》:“每有会意,便欣然王食。”而“会心”《辞海》则说:领悟;领会。如会心的微笑。《世语新说·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再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总之现在“会意”有了不用言语就能够知道对方心情的意思。

    于是有人不顾《辞海》或《百度》等网上词典首先提及的“六书”中“会意”解释,就以“心领神会”来“会意”汉字。例如,《说文》强解“老”字:“从人、从毛、从匕”,这样分解是错(见后面说“彡”时谈及的“老”字),有人就据此说:“老”是会意字。试问哪能从“人、毛、匕”的字义综合出“老”的意思?倒有“剃(用短刀的“匕”刮“人”“毛”)”字的意思。甲骨文的“老http://s9/small/004kAKCdzy73mexQQzu18&690”字如画:长发的人拿着拐杖;而图画字应该是“视而可识”的指事字,不是会意字。

    石定果教授在《说文会意字研究》,用白话文明确定义:会意字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字部件所组成,且不包含非字部件;会意字的构件都是意符。即它是“比类”的,也是“合谊”的。

    既然“会意”的词义会引起误会,不如“遇到问题绕着走”,可以按石教授的定义改称“会意”为(音同的)“汇义”:汇义字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其字义是综合这些(构件)字的字义而来的。

    再来看其他字例。“象形”的范围很广,例如:

    “仰则观象于天”:日月雨云气……

    “俯则观法于地”:石山丘水川州……

    画植物之形:木枼果禾艸朮粟畟瓜……

    绘鸟兽之貌:牛羊马鹿兔鼠犬豸龟鱼鸟隹……

    “近取诸身”:手足目眉口舌齿牙耳髟颐面……

    远摹制品:皿缶刀斤戉戈弓矢几车丝巾衣……

    用“日月”为“象形”之例,显然没有错,就雷同点,不够全面。

    “形声”的范围更广,《说文》中属字上百字的部首,就有水(属字最多,有431个,偏旁作“氵”)艸(包括“茻”,偏旁作“艹”)手(偏旁作“扌”)心(偏旁作“忄”)糸(简化字偏旁作“纟”)言(简化字偏旁作“讠”)人(偏旁作“亻”)女金(简化字偏旁作“钅”)邑(偏旁作“阝”)口虫竹肉(偏旁作“月”)土玉辵(偏旁作“辶”)鸟马目火(偏旁在下时作“灬”)鱼疒……,而《说文》只用了“氵”部的字就很不全面了。

    “指事”的定义明明说:

    “视而可识”,这是说字形如画(“视”也),只要认真想一想,就可以“识”出所表示的抽象的意思来。例如“大”明明是人的象形,却“指”为“大小的大”;“小”明明是三粒细沙,但是“指”为“大小的小”……其他如“央旦丞朢……”都是指事字。

    “察而见意”,就是说字形是构造出来的(例如“一”也可以说是象算筹,可是算筹本身就是人脑想出来代表『一』的物体,世界上并不存在实象的『一』),故而要用心去“察”觉,字义就是构形的抽象意思。“上下”就是一竖(古文为“一短横”,现在为“卜”字)在“一”的上、下。其他如“一二三丨(十)中毌(贯)……”都是如此构造出来的。

    既然有两种“指事”的方法,字例“上下”却是同一种方法、同一种结构,显得贫乏、片面。

    特别要指出人们常常说:“末朱本”是指事字,这是对“指事”的误解。因为这些字中,木的“末朱本”三部分都在字形中;而且用“一”如同“标识”,把『末朱本』部分指示出来。所以不应该是“指事”,而是有指示性标识的象形字。其他如“刃天要……”也是有指示性标识的象形字,指标性标识就是“丶人http://s10/mw690/004kAKCdzy73meDSGc999&690……”。

    不过“指事”也是可以构成物名的。例如『皮』包着整个人或鸟兽的身体,直接画出来就是身体,显然不能表达出只是表面那层『皮』;如果用描绘“手(又)从兽身上一片一片把兽皮剥下来”这件“剥皮”事的(字)形来表示剥下的『皮』,不好吗?『革』就是“皮”去除了毛以及皮上一切粘连物后的产物,所以“革”也是一个“指事”字,古文“革”非常明显的,是“皮蒙在架上,双手在拔毛”。“革”经过鞣制,就成为比较柔软的熟皮,这种熟皮就是『韋』。最原始的鞣熟的方法就是踩踏,“韋”的字形正是“两只脚在叠成一团的皮上踩踏(当然动作是无法表达的,只能靠上下、正反两“止”来想象)”。所以把剥下『皮』,制成『革』,再鞣成『韋』,整个制作过程(动词)都转化(“指事”)为名词了。

    至于“假借”、“转注”,较为复杂,且待下次解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