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徐唐僧的尘封故事
(我和徐少华书信抄录)
宋德利
最近中国娱乐界又搞了一次86版电视剧《西游记》参演人员大聚会。这样的节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每次我都很失望,因为出场的唐僧扮演者都不是我期盼见到的徐少华。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徐少华居住遥远的济南,节目组织者联系不上?或许是根本就不想联系?或许是徐少华不想参加?或许是徐少华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太忙而无法分身前去参加?或许是因为那种我最不愿意知道的原因——世人对徐少华当年因上大学而放弃继续参演《西游记》的往事至今耿耿于怀?或许这,或许那,这最后一种原因最不公平!莫非徐少华将要为此而被诟病终生?
读者读到此处或许(又一个或许)会纳闷,徐少华是否出演与你有何干系?诸位有所不知,我和徐唐僧从1986年结识,至今已经有30多年啦!只是因为他现在早已是大明星,我不想公布我们之间尘封30余年的私人故事,虽然有趣,但万一产生负面影响,实在对不住少华弟(我当初就是这样称呼他的)。
结识之初,我们互相来往,他曾在百忙之中亲自到我家两次。第一次是拜访,第二次是干活儿,具体讲就是帮助我装修单位新分给我的住房,骑着三轮车,顶着烈日,四处为我采购木料灰石。我也曾到他家拜访过两次。我们这些所谓的拜访,其实就如同走亲戚,看望亲兄弟,因此说拜访似乎有点生疏。何以为证?我在天津公交车站接他到我家,用的是破脚蹬三轮车。他送我到济南火车站用的是旧自行车。
起初我们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后来条件改善,有了长途电话,现在又有了手机,可惜我没有手机。我来美国后,只能偶尔给他打个国际长途。提及那段尘封的故事,至今仍然令我忍俊不止。记得有一次我们谈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我居然用公用电话和他聊了很长时间,究竟有多长,半小时,一小时,我没法估算。但是单位月底结算电话费时,让我吓了一大跳,我那次通话的费用多达二三百美元!
后来少华从普通演员升职山东话剧院院长,山东省政协委员等等,每次打电话找他,都给他谈麻烦,有时他在参加重要会议,为接听我的电话,不得不退场。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得知此事后,决定不再给少华添麻烦,于是忍痛自动断了与他的交往。
我不知少华对此有何想法,反正我是出于万般无奈,故而“藕断丝连”,到2014年我的新书《译心》出版之后,通过多年前他家的电话号码,居然与他的夫人杨琨,我的“弟妹”(30年来我一直这样称呼她)取得了联系。我告诉她,我已经给少华寄去新书,让他们留意收取。少华因女儿在加拿大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因此经常去加拿大看望女儿。继而我和少华通过电话和手机恢复了联系,当时他正在外地参加演出。世事沧桑,时过境迁,多年失去联系,如今又重新恢复联系,不禁感概万千。我和少华都十分激动,他表示再去加拿大看望女儿,一定来纽约看望我。但遗憾得很,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机会依然迟迟没有来到。不过,我们都没有灰心,都在热切地期待上苍早日赐予我们良机。
我的上述自白,是真是假?有何凭证?凭证很多。比如,我至今依然珍藏着我们当时的合影,但可惜我不会在博客里发照片,只能让这些依然光彩熠熠的旧照封存在我的电脑里。但是拜当初落后的传统联系方式
–
频繁的书信往来,我倒是可以把我们之间互相联系的亲笔信抄录一两封,发在此处,以期管中窥豹,让大家看看徐唐僧究竟是怎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普通人。
我与徐少华的第一次书信来往:
徐少华:
你好!首先允许我这位不速之客向你问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春节期间正式公演了。我几乎和小孩子过年一样,被这部精彩的节目深深地吸引住了。可惜还没有拍完,只好耐心等待吧。
前两天我从天津广播电视报上看到以后各集不久即将开拍的消息,心中才略感慰藉。可是看到最后几句话时,心中不禁咯噔一震,因为报上说唐僧将由别的演员扮演,原因是你考上了山东省艺术学校。不知怎么回事,从那天起至今心里都在想这件事,感到不是滋味。真奇怪,电视电影节目同一角色中途换演员的事并非绝无仅有,我从未因此而动过感情,可是这次将你换下去,却觉得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一个熟人,离别了一个好朋友。我翻来覆去思考这个问题,有时乘车走路也在想,认为主要是你在剧中扮演的唐僧的形象和演技深深地吸引了我的原因。
说来话长,大约两年前看过神话故事片《精变》之后,里面那位傻公子的精彩表演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是与香港合拍的,所以我还以为其中演员都是香港人呢。后来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两集《西游记》,我一看到唐僧,一眼就认出来了。而且竟脱口而出:这不是《精变》里的傻公子吗?看到了你演的唐僧后心里十分高兴。可谁知后来竟换了别人演,我当时就十分扫兴。心想,这么精彩的电视剧还换演员,这会破坏角色形象的统一性连贯性,就和上学总换老师一样,效果很不好,因为节目演得好,观众是会与演员产生感情的。这事过了这么久,终于把《西游记》的前几集盼来了。
不知怎么回事,还未开演,心里就想,看看演唐僧的是谁。我一看到是你,心里别提多高兴啦。可是前几集你显得年纪大些了,而且比以前胖了,别说像《精变》中的傻公子,就是与去年演的两集中相比,也有些差别了。等过了那两集后,你又和前几集一样了。但这不奇怪,因为中间两集可能是先拍的。随时间推移,人是会变的。不过这倒不错,因为唐僧取经不是一天半天,所以他在事实上也应该越变年纪越大。
虽然如此,但这些并没有扫我的兴,扫兴的就是中途换演员。那个演员从扮相到表演我都不喜欢。虽说谁也没见过唐僧,可总觉得你演的唐僧才显得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可是演得好好的,为什么竟节外生枝,偏要换演员。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真舍不得你离开屏幕。你的表演使我的电视增添了光彩,你离开屏幕,将会使我觉得乏味,虽说我的电视机是彩色的,但放出的图像将会变得像黑白片那样黯然失色。
你考进了艺术学校,我真是由衷地为你高兴,我向你表示热烈地祝贺,因为你会因此而更接近于艺术之巅。可是考入了艺校就不能再接着演戏吗?坚持演完就不可以吗?是别人不让演,还是你不愿演呢?我是局外人,内情不知,不该妄言。只是由衷地希望你能接着演,表演艺术与别的事情一样,应趁热打铁,要一气呵成,尤其是抓住好作品死死不放,比如《西游记》这样的好作品,演好一部顶十部,你怎么能轻易放掉呢?多么可惜呀。
我虽不是演员,但我知道演员能赶上一部好剧目是很不容易的。好的作品会使一个演员一举成功。不好的作品,演技再高也不行。对于素不相识的人,我从未这样动过情,也从未这么贸然写过信。对你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衷心希望你能把唐僧继续演下去。至于你精彩的演技,我是无话可说。
我是个英文翻译,也许正是由于我的职业原因,对于语言有特殊的敏感性,所以对于你演戏用别人配音的做法有些不赞成。不知剧中是你本人配音,还是外人配音,反正肯定,有一个演员是配音,因为你们二位唐僧的语音语调完全出自一人之口,不是你假就是他假,要么二人都假。观众对这种做法是不赞成的。也许你的普通话不太好,真的如此,要在语音上多花功夫。能演戏,为什么要让别人配音呢?再有你的形象有些发胖,你还年轻,我觉得不能让身体过早发胖,这要采用适当措施。再有一点就是我希望能多在现代剧目中看到你的表演。
宋德利
1986年3月?日
(注:因为是第一次给少华写信,因此还打了草稿,我上面抄录的就是根据这份草稿抄录的。因为是草稿,结尾就没有日期。因此我第一次给少华的信究竟是在哪天,也就无从查起了。)
德利兄:
您好!来信已收到,阅后内情详知。衷心地感谢您的鼓励和指教。作为一名演员,能得到观众的信任、理解、支持,是我最大的欣慰!
正如您从报纸上所知,我现在在山东艺术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而放弃了《西游记》后九集的拍摄(我已拍到第十六集,共二十五集),这的确是件遗憾的事情,可经过一番苦拼考入的艺术学院也不忍心舍弃掉,而时间又不能一分为二,为了今后能更好地从事艺术创造,我只好做此遗憾的决定了。我想您也会理解我的心情的,对吗?
由信中得知,您是搞语言工作的。很高兴能结识您!我虽然对英语一窍不通,可内心总有一个愿望,想抽时间学习一门外语。也不知我是否有这个能力,不过勇气还是有的。今后还要请您多多指教!功课紧张得很,请原谅我就此止笔吧!
祝
安好!
徐少华
86.3.24
德利兄:
您好!来信收到了,因忙于工作至今才给您写信,请原谅!由信中得知兄长又开始攻第二外语,想来一定很辛苦吧!望兄长一定要注意身体!
我已经完成了聊斋中《乔女》的拍摄,目前还在休息。近来因为《西游记》已全部完成,有许多记者来采访什么的,也是不得安宁。说实在的,《西游记》已成为过去了,我也没心思再谈。要谈只想谈将来,您说是不是应该这样啊!不谈这些了。
您弟妹已经将那篇文章搞完了,给您寄去,请兄长能抽出时间帮她看看。如此给您添麻烦,实在过意不去。好在兄弟间也就不说客气话了。她搞完的文章,我看过了,觉得有些地方不那么通顺。不知是译的问题,还是别的问题。她说有的地方搞不明白,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上去了。她想再修改一遍,在文字上斟酌一下。我想还是先寄给兄长看看再说。这样也许能帮助她下次译得更好些。让兄长指出她的问题所在。您说呢?此外,最近她工作不忙,想请兄长再找几篇译译,那就多多拜托兄长了。我想如果可以的话,请兄长帮她找几篇可以发表的短东西。不一定只局限于戏剧评论,小小说散文都可以。她的文笔我觉得还凑合,也许能搞出来。若是花费这么多功夫,只是练习不能发表,渐渐地就会失去兴趣的。您说是吗?当然这都是后话,还请兄长看完她搞的这篇,看看能否再继续干吧?关于这件事就说这些吧,等着您的回信!
兄长调动事怎样了,还在继续努力中吗?小弟希望您不要放弃。嫂子和小莞莞(我女儿,如今已经是一对儿女的母亲了)都好吗?信中得知小莞莞上育红班学画画,叔叔等着看她的“大作”。兄长的翻译成果累累,小弟也很高兴。我热切盼望您的长篇问世。我也相信一定会很好的,会成为畅销书的。好了,不多写了。祝兄长一切顺利成功!
祝
秋安!
小弟少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