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死亡(英)培根 著  宋德利 译

(2018-02-09 07:50:01)

论死亡

 

(英)培根

宋德利

 

 

【白话版】

 

人对死亡的畏惧,就像孩童走进黑暗的地方;孩童对死亡的自然畏惧,随着听故事的增多而与日俱增,成人的情况也是这样。静观死亡,就好像面对罪恶的回报,面对通向另外世界的走廊,表现得既神圣,又虔诚。对死亡的恐惧,既如对自然的颂歌,又显得羸弱不堪。很像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沉思,有时也会夹杂虚妄和迷信。

有一个修道士曾经撰写戒书,他说:一个人如果指尖遭到挤压或折磨,他就应该独立思考,痛苦究竟是什么。如果整个身体都已腐败,他就应该想象死亡痛苦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死亡发生时的痛苦很少,而折磨一副肢体,痛苦反而会加剧;这都是因为大多致命的部位,敏感度都不是最强的。

对于出言颇似哲人和自然人的人来说,此话讲得很好;和死亡同时来到的一切,都比死亡更恐怖。呻吟和抽搐,丧服和葬礼,苍白的脸色,哭泣的朋友,所有这些,都能表明,死亡的确最可怕。以下情况值得注意,就是羸弱者如果心中缺乏激情,对死亡的惧怕,却能处理得体,控制适度。因此,如果一个人被可能伤害他性命的人前呼后拥,死亡就已经不是恐怖的敌手了。复仇之心能战胜死亡;爱恋之心能蔑视死亡;荣耀之心能激励死亡;悲伤之心能令人奔赴死亡;恐惧之心能令人争先恐后地去死;更严重地,比如罗马奥陶大帝自杀之后,人们的同情之心(这就是最脆弱的情感),仅出于对他的尊严产生怜悯,便激发很多人对死亡趋之若鹜,特别像一群最忠实的追随者。塞内卡人甚至还把苛求和厌倦两点归于死因:只要想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做相同的事,便会想死!由此可见,不仅勇敢的人和贫困的人有时候会想死,即便感到厌倦无聊的人,有时候也会想死。

一个人迟早要死,有时既不是因为勇敢,也不是因为痛苦,只是因为做相同的事感到烦恼,这也会导致死亡。有人视死如归,情绪不错,变化不大,看上去还是老样子。奥古斯塔斯·凯撒大帝直到撒手人寰,依然赞美皇后说:永别了,里维亚,请你终身牢记我们婚后的美好时光吧。泰比瑞亚斯至死仍然弄虚作假,正如史家泰西塔斯所说:泰比瑞亚斯的体力日益衰退,但依然弄虚作假。维斯帕显临死的时候仍然在说笑话;他坐在凳上说:我想我正在转变成神呢。加尔巴临死时故意说出豪言壮语:砍吧!假如这样做会有益于罗马人民。言谈之间就被杀掉了。塞普谛米犹斯·塞维拉斯死得很爽快,他说:假如我还应做什么事,那就快点来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斯多噶派学者的死亡代价太高,死前做的准备太多,这就使死亡显得很恐怖。他把生命视为自然的恩惠之一。这话说得很对。死亡如同诞生一样自然;对婴儿来说,每个人的痛苦,好像没有差异。迫切追求死亡的人,很像在热血中受伤的人,很少有人感到痛苦;所以一心向善的人,只要意志坚定,就不会因为死亡而悲伤。然而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当一个人达到目的,如愿以偿之后,所唱的甜美圣歌就是:现在请让你的仆人离开吧。
   
死亡,还有一大亮点:既能开启美誉之门,也能熄灭满心妒火。 同是一人,生前遭人嫉妒,死后受人爱戴。

 

 

【文言版】

 

人对死亡之畏惧,犹如孩童之步入黑暗也;孩童对死亡之自然畏惧,因听故事而与日俱增也。成人情况亦然尔。静观死亡,既如面对此世罪恶之回报,亦如面对通彼世之走廊也。其状也神圣,其态也虔诚。对死亡之恐惧,既如对自然之颂歌,亦显羸弱不堪,颇具宗教色彩之沉思,有时亦会夹杂虚妄及迷信也。

有修道士曾撰戒书,曰:若有如指尖遭挤压或折磨者,便应独立思考痛苦为何物也;若躯体全然腐败,便应想象死亡之痛苦为何物也。诸多时候,死亡发生时痛苦颇少,然折磨一肢一干,则痛苦更甚一筹,所以然者何?皆因致命之部位,其敏感之强并非最烈者也。对出言则如哲人者而言,此话甚妙也。与死亡俱来之一切,皆比死亡更恐怖也。呻吟及抽搐,丧服及葬礼,苍白之脸色,哭泣之朋友,凡此种种,皆能表明,死亡确实可怕也。下列情况颇需注意:羸弱者若心中缺乏激情,对死亡之惧怕,却能配合得体,控制适度。因此,若某人被致命之徒前呼后拥,死亡已非恐怖之敌矣。复仇之心战胜死亡;爱恋之心蔑视死亡;荣耀之心激励死亡;悲伤之心奔赴死亡;恐惧之心争先死亡;更有甚者,罗马奥陶大帝自裁之后,同情之心(这便是最脆弱之情感),仅出于对其尊严之怜悯,便激发众多之人对死亡趋之若鹜,俨然一众最忠实之追随者也。塞内卡人甚至将苛求与厌倦两点,归于死因之列。若要想做相同之事久矣,便会想死!由是观之,则不仅勇敢者及贫困者会求死,即便深感厌倦无聊者,亦会求死也。

为人者,迟早必死也,有时既非勇敢所致,亦非痛苦造成,只因做相同之事感到烦恼,亦会导致死亡也。有人视死如归,情绪颇佳,变化不大,看似依然故我也。凯撒大帝直至撒手人寰,依然赞美皇后:“永别矣,里维亚,你我新婚燕尔一番,此后之美好时光,恳请汝能终身牢记之。”泰比瑞亚斯至死仍然弄虚作假,正如史家泰西塔斯所言:“泰比瑞亚斯之体力,虽日渐衰退,但弄虚作假却依然如故矣”。维斯帕显临死仍说笑话,坐于凳上云:“吾自认正在变成神祗矣”。加尔巴临死故作壮语曰:“砍!如此一举若能有益罗马之民,无需手软也。”言谈之间,引颈就戮。塞普谛米犹斯·塞维拉斯死得爽快之至,曰:“若余犹有应做之事,快点说与吾听。”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斯多噶派学者,死亡代价甚高,死前准备过甚,这便使死亡显得愈加恐怖也。“伊人将生命视为自然恩惠之一,”此言极是。死亡如同诞生一样自然矣。对小儿而言,人皆痛苦,似无差异。迫切追求死亡者,酷似热血中受伤之人,罕有感觉痛苦者也。故而一心向善者,唯意志坚定,便不会因死亡而悲伤也。然则最要者,莫过于信任,某人达到目的,如愿以偿之后,所唱之甜美圣歌便是:“请令汝之仆人尽速离去也。”

    死亡者,仍有一大亮点:既能开启美誉之门,亦能熄灭满心妒火。同此一人,生前遭嫉妒,死后受爱戴。

 

 

箴言录

 

*人对死亡之畏惧,犹如孩童之步入黑暗也。

*静观死亡,既如面对此世罪恶之回报,亦如面对通彼世之走廊也。

*对死亡之恐惧,既如对自然之颂歌,亦显羸弱不堪,颇具宗教色彩之沉思,有时亦会夹杂虚妄及迷信也。

*与死亡俱来之一切,皆比死亡更恐怖也。呻吟及抽搐,丧服及葬礼,苍白之脸色,哭泣之朋友,凡此种种,皆能表明,死亡确实可怕也。

*复仇之心战胜死亡;爱恋之心蔑视死亡;荣耀之心激励死亡;悲伤之心奔赴死亡;恐惧之心争先死亡。

*为人者,迟早必死也,有时既非勇敢所致,亦非痛苦造成,只因做相同之事感到烦恼,亦会导致死亡也。死亡如同诞生一样自然矣。

*一心向善者,唯意志坚定,便不会因死亡而悲伤也。

*死亡者,仍有一大亮点:既能开启美誉之门,亦能熄灭满心妒火。

 

 

译者言

 

人生再长,终有一死。寿终正寝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幼年夭折者有之;久病而亡者有之;抑郁自裁者有之;惨遭谋杀者有之;横祸致死者有之;沙场战死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宁心静观,死状万千,终不能游离于二者之外: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