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育文集》之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标签:
于永正教育文集学生喜欢的老师为师之道源创图书 |
分类: 图书信息 |
http://s13/bmiddle/004kAA5Hzy6GPGv1YPabc&690
目录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引子
第一章 做“甘草”
第二章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第三章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第四章 童心不泯
第五章 行无言之教
第六章 激励
第七章 把课上得有意思(上)
第八章 把课上得有意思(下)
第九章 “明天的风景”
第十章 还有话说
内容节选
夸美纽斯说:“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压根儿不把学生当回事,也就谈不上尊重和赏识,激励也就无从说起。
我每接一个新班,就学生的外表而言,让我喜欢的不多,但不到一个月,我就会觉得每个学生都很美。这就应了罗丹的一句话:“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相处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因此也就觉得他们都美,不是有人说的那样,是因为“看惯了”。
当我感到每个学生都很美——至少让我看得顺眼——的时候,激励的法宝我会运用得更加纯熟而自然。我的班级就会进入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境界。“文革”期间,社会动乱,但我教的每一个班都能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地上课、搞活动。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尊重学生,喜欢学生,我会激励他们。
尊重,是民主对话的基础;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
但,激励是大有讲究的。我归纳出五条“原则”——姑且称之为“原则”吧。
1.针对性原则;
2.实指性原则;
3.引领性原则;
4.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5.鼓动性原则。
下面分别说说。
1.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第一个“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后进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第二个“的”,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
学生李明一直为数学成绩不好而沮丧。一天,又在为一次数学测验不及格而抹眼泪。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也是这样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就拿李明来说吧,虽然数学成绩不理想,但画画水平很高。”说到这里,我指着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李明画的插图说:“看,黑板报的插图多美呀!咱班在绘画方面能与李明比肩的不多吧?”顿了顿,我一字一顿地说:“李明李明,画画*行!”李明脸上逐渐有了阳光,眼睛明亮起来。中学读完之后,他通过自学,取得了美术大专文凭,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师。
徐强的理科学习成绩也很平平,但字写得出色,在一次班级写字比赛中获得了“小书法家”称号。有了这顶“桂冠”,他练字更用心了,并煞有介事地研究欧、颜、柳、赵四大书法家的字帖。后来果真能对四大家字的特点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一口一个“书法家”地叫他,看重他,学生自然不敢小觑他。
在我的激励下,后进生们的“亮点”,越来越亮,他们的脸色也越来越阳光。
韩松的作文,从内容上看,没大问题,该具体的也能写具体,但语病多,总写得不顺当。我让他看书时(包括课外书)多朗读,天天坚持。终于有一天,他写了一篇没让我改动一个句子的作文!我心中大喜,我对全班同学说:“韩松能把作文写通顺,不要老师加一个字,也不要删掉一个字,真是了不起的进步!”说完,请韩松把他的作文朗读了一遍。
朱飞飞对标点符号似乎不敏感,丢三落四的。特别是写人物对话时,常常不点引号,有时顾前不顾后——前引号点了,后引号没了。“后引号呢?飞了?”我把“飞”说得很重,他笑了。于是,我让他天天抄一句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只抄一句,不准抄错标点符号。两个星期下来,丢三落四的毛病改了。我让他在班里介绍经验,并给他戴了一顶“进步飞快”的“高帽子”。我说:“朱飞飞作文中的引号再也不飞了。”全班小朋友会心地笑了。
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都是在我这样不断的激励中逐渐改观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一个学生一个样。我每接一个班,至少得用一个学期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才会做到“有针对性”。
2.实指性原则。“实指性”指的是表扬要实事求是。首先,表扬得有事实,有事实,表扬才站得住,学生才信服。其次,表扬的话要恰如其分,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扬,朦胧诗似的评价,学生听不懂,不得要领,更不能把“预设”好的评价语,在课上硬套。即使“套话”勉强说得过去,但激励的作用也不会太大,因为它不是发自老师本人的内心。有的老师听我的课时,专门记我表扬、评价学生的话。有一位老师因为有一句话没记下来,下课后,专门跑来问我,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我说:“对不起,忘了。”这使我记起了胡琴圣手杨宝忠先生的一件事。一次,杨先生在演出时拉了一个花过门(为演员伴奏时,拉出了一个漂亮的、具有创造性的过门),台下掌声雷动。演出一结束,一位琴友跑上台问这个花过门是怎样拉的,并讨要琴谱。这位京胡演奏家说:“对不起,记不住了。是我当时兴之所至,临时发挥的。”操琴尚且如此,老师上课的评价语更应是自然的流露!一个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思维较为敏捷的老师会应付自如地说出得体的评价语。
“你真棒”、“你真好”之类的话可以说,但总是这么说,就空了。“棒”在哪里?“好”在何处?这样说就有“实指性”了:
——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
——你朗读得真好!正确、流利,一点错误都没有。
——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
——你居然会正确地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
——你的手风琴独奏《打虎上山》节奏很好,轻重快慢处理得好。
——你妈妈说,你在家里很能干,房间都是自己整理。
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
顺便说一下,我为什么主张批改作文多眉批、少总批?就是因为眉批的实指性强,总批往往流于空泛。
3.引领性原则。顾名思义,所谓“引领性”,就是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例如,我想让学生在说话、习作中学会“引用”这种修辞方法,于是,我先运用例文,告诉学生什么叫“引用”以及“引用”的作用;然后提示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关注“引用”,并搜集例句、例段;接下来找时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引用”的表达作用,以及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的;进而,倡导学生在习作中尝试“引用”。在习作中,凡是“引用”恰当的,一一表扬。这种表扬,就有引领、导向的作用。一个学期下来,多数学生掌握了“引用”这种修辞方法。
激励要着眼于育人:“虽然朱雷的发言是反驳李挺的,但李挺一直在平静地听,有君子之风。”“虽然这次刘卓薇落选了,有人还对她说是老师偏向才使她没评上优秀学生,可是她——大家看她的表情——始终是微笑着的。她的名字改为‘刘卓微笑’更合适!”“我真感谢我们的语文科代表,每次收的作业本,他都为我翻好——翻到该改的那一页,费了他的时间,却省了我的时间。”“大家看看韩玉慧改的同桌作文,任何一个错字都逃不出她的眼睛,任何一个优点——哪怕一个词用得好——她都圈出来了,而且加了眉批。总批写得也比我好。这叫对别人负责。”多年以来,我要求我班学生作文写好后,同桌之间先互改(用铅笔),像老师那样改,然后再交给我改。学生改得真好!每次我总要表扬几个人。而学生们呢,也一次比一次改得认真。学生互改,收获的是能力,体验的是责任。我改得再细,于学生何益?多数学生不看,只看一下等第就放到位洞(即课桌下面的抽屉洞)里了。
这样的激励语言,对全班学生都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
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切都在细枝末节里。正是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
京剧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越细越有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当老师的。
4.及时与重复性原则。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说别的事可以拖一拖,那么赞扬不能拖。对突出的事迹、表现,还要重复赞美,而且要当众赞美。这样,会增强被赞美学生的荣誉感,对其他学生的示范、引领效果会更明显。
即时表扬*便当。
写字课上,遇到写得好的字——哪怕只有一个——我也会举起来让大家欣赏,并指出好在哪里。现在有了多媒体,把字放大,投映在大屏幕上让大家欣赏,效果更佳。
学生写作文时,一旦发现写得精彩的——哪怕准确、生动地运用了一个词语——我会立刻读给大家听。有时只是点名:“某某的开头太新颖了。”“某某的语言描写太生动了。”
这样的话,既有激励作用,又有鼓动、引领的作用。
还有一种重复性的赞美叫“赞不绝口”——经常说,反复说。
——安路,下午放学回家还为奶奶拉手风琴吗?孝顺啊!
——战松为奶奶打洗脚水、倒洗脚水,真让我感动。
——张明最近画什么了?你送我的那幅油画谁看了都说好!
——蔡苏,钢琴弹得怎么样了?争取过五级、六级!
类似的话,我几乎是挂在嘴边上的。
美国的伍尔本在《黄金阶梯:人生*重要的20件事》一书中写道,肯定别人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个*有价值的技巧。肯定别人是容易的、有趣的,又会得到美好的结果。我们愈肯定别人,愈会从中得到益处。我们肯定学生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与长处,都会收获“美好的结果”。
5.鼓动性原则。所谓“鼓动性”,就是说表扬、赞美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什么是真诚的表扬,什么是随意说说,学生能听出来。我从来不敢把小学生当作小孩看待。
读三年级了,张斌的作文只能写三四行,相当于二年级的“写话”。有一次,虽然文章写得仍很短,但竟没出现一个错别字!这对他来说,已属不易。于是,我在班里表扬了他,说:“如果下次作文,张斌还没有错别字,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至于唱什么歌,由张斌来点。”学生们热烈鼓掌,张斌激动不已。下课了,他还坐在椅子上埋头写。写完了,他把草稿递给我,说:“于老师,您看有错别字吗?”经过我“审查”和指点过的作文,不但无错别字,而且内容也充实得多了!评讲时,我对全班同学说:“咱们要言而有信,为张斌唱一首歌。张斌,你点吧!”全班同学拍着手,动情地为他唱了一首歌。从此,张斌每次作文都力求消灭错别字,并力求写得具体一点,通顺一点。
学生发表文章也好,各种比赛取得了名次也好,或者在方方面面有了突出表现也好,我都视为可庆可贺的大事,不但郑重地表扬,还要通知家长,把激励的作用发挥到*大。
鼓动性的大小、强弱,取决于老师的情——是否真情、动情、热情。老师夸赞的话固然重要,但倘若无情,那话就是苍白的、冷冰冰的了。同样说“你真棒”,面无表情地说、冷漠地说和微笑着说、热情地说,给学生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学生不但在乎老师说什么,更在乎老师说话的表情、语气。
名师推荐
我很喜欢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是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简直神了!
其间的奥秘何在呢?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会向你娓娓道来。
十几年前,我对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爱不释手,我一篇一篇地、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印发成册,给所有学校所有老师学习。
近十年里,我经常跟于老师同台上课,倾听于老师的“精彩”,心中每每都是充满敬意——永远不变的素朴又不乏婉转、简单又耐人寻味的课堂。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更多详细内容,更多好书:
请搜索“源创图书”或 扫描二维码
http://s16/mw690/004kAA5Hzy6GPGI7grZ0f&690
购书电话
-------------------------------
联系电话(兼传真):010-59766016;
15611547622
QQ:1454575208
联系人:胡老师
源创图书·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