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家乡“北宋运河”的历史古迹---大宋赵王河

寻觅家乡“北宋运河”的历史古迹---大宋赵王河
本人:南雁北望,古诗文爱好者,家乡文化的整理者,乡土文化的传播者。
其一:在古代开挖运河都是艰巨工程,不像其他兴修水利工程,来解决一个小地方农田灌溉以及排洪防涝的用途。开挖大运河都是国家级大工程,所以必须是服务国家整体利益的,如秦始皇的“灵渠”就是解决平定百越地区运粮问题。隋炀帝开挖“隋唐运河”北段也是解决对高句丽征战而运粮问题。
其二:解决南北物资交流,保障王朝首都供给,如唐代西安人口暴涨,粮食供给困难,才有东都洛阳之说,直接在运河边上,保障供给问题;北宋疏浚汴河,也是保障漕运便利进入开封;元明清定都北京,既有军事需要,更有城市补给需要。
其三:就是促进人员交流,繁荣经济等等,暂不论述。
首先唐王朝中晚期,繁镇割据,战争频发,原有运河无人管理维护,在几百年后已经淤塞,特别是北方地区,黄河泛滥也加剧隋唐运河北段已经失去功能,再经过五代十国,共以百年无人问津。所以北宋接手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乱摊子,就连京城也由洛阳东迁开封,更靠近南北运粮中心。
其次,中原北方的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被后唐石敬瑭拱手送给契丹,也就北方门户大开,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随时突袭北宋腹地。经过“高粱和之战”失败后,北宋再没有主动出击契丹。但是在宋朝北境屯兵几十万,做被动防守,这些人吃马嚼的物质补给就是一个天大问题。
最后,北宋时,是黄河决口、改道最频繁朝代,黄河在庆历八年(1048年)形成北流与东流的“二水分流”局面。原本河北大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的重要经济人口地区,财政来源地,结果成立黄泛区,城乡被毁,人口流失。
现在仔细想想,也真得佩服北宋文人政治人物高明之处,这样做几个好处。
其一:利用原有故旧河道,开挖时不占用良田破坏原有村庄布局,不会背上像隋炀帝“劳民伤财”的骂名,减少社会矛盾的机会,使得工作顺利展开并完成。
其二,利用黄河“二分流”,多方分路疏浚,即能让黄河分流“切换”入海,还能有效利用黄河水量满足水运条件,保证北方几十万人马物资补给问题。
其三,占用劳工不多,而且不集中。不像隋炀帝调集十几万农工集中修建一条大运河。北宋是分段施工疏浚,而且不走直线,按河流自然流向疏浚,或只是在两个河道距离最近处开挖、打通联网。这样就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其四,各地多以“赵王河”形式存在,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舆论负面影响。当年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时,百姓苦不堪言,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王朝由盛转衰中灭亡。北宋时编写《新唐书》《资治通鉴》,都为统治者提供了很好反面教材。这就是我们多从当地百姓听到“赵王河”,而不是“宋运河”。只有史籍中偶尔才会提到“赵王河即宋运河”。
这样我们可以大体勾画出“宋运河”大体走:从京城汴梁开通广济河(严格说这是后周皇帝柴荣时开挖的,北宋只是加宽到五丈,也称五丈河)经定陶、巨野、郓城再到济宁的梁山泊。一路东北沿着小清河到今济南(所以济南也有赵王河原因)向东等;一路北上借古清河故道到大名府(史称“北京”)集散地,再沿着黄河故道、清河故道、永济渠以及现有黄河水道,分多路运输,保障北境几十万兵马物质。如果看过《水浒传》观众,这时可以想到《智取生辰纲》那章节:大名府“生辰纲”走得路线,就是从大名府向东南到郓城,转梁山泊,再西南去开封汴梁城,而不是从大名府正南走去开封。这就那时宋运河水路最好路线决定的。
宋运河开通后,社会利好方面也就逐步显现出来:
一是,促进南北物资交流,结束自唐末以来地域局限与封闭状态,生活物质丰富。
二是,北宋打破汉唐的“坊市”制度,突破了“市井”的局限性。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这种背景下在运河沿岸的乡村地区,发展成运河特色村,经济发达地方形成“镇”,如平原的水务(即水坞)镇、禹城的黎济(黎济)寨。还建立“场务”的税收机构,保障国家财政。
三是,地方经济发展,也促进政府税收,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年间,德州十个缴纳商税的市镇中,而水务镇,年税606贯。
通过分析对比说一下这个宋运河系统与京杭运河不同特点,
一是,它不是一条线性运河,更像更像分段拼接性,所以我们看不出“北宋运河”宏伟大气,也就是知名度不高。
二是,它没有大量的集中民工而劳民伤财,社会负面骂声少,所以史籍也很少有记载。
三是,借用古黄河、古清河等河流故道,没有自己系统性、规范性标准,所以常被人“忽视”,“宋运河”好像就是一个“穿帮客”。
四是,善于伪装隐藏自己,常以“赵王河”身份出现各地,而“赵王”身份又不明确,一笔糊涂账。所以后世只知道有“赵王河”而不清楚这是“大宋运河”
其实后世史书多记载: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也让大家很难联想北宋也会开挖像“大运河”这样宏大工程。事实是:北宋既不贫也不弱,政治开明、文化灿烂,更是藏富于民。
这又产生一个新的疑问,宋时间是为了解决北方运粮问题,元明清时期南北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更是设立专业漕运衙门,负责运河维护管理,保障南北物资运输通畅,同时海运也很发达了。为什么明王朝在原来“赵王河”基础还修成“朱家河”,据记载:水坞村在三百年内商铺林立、经济繁荣的景象,如同“小江南”。如果没有大宗商品往来交易,仅仅依靠本地物产,很难维持这么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