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王打卦村名订疑》的谬论

标签:
文化 |
驳斥《王打卦村名订疑》的谬论
南雁北望/文
本来没有着计划写这类文章,但偶然看到一篇文章《王打卦村名订疑》,自己又仔细看了几遍,首先这个人我在网络认识,是平原县一位退休文化干部,也就从文革了走出来笔杆子,其实我不明白,你每月领着退休金,不说为社会和谐发点余晖,还没事用笔杆子来跳动社会本已经定论的问题,看你是老年人给你留点面子,不点你名字了(网络多笔名)。说实话你在网络上看到关于“王打卦”多少事?还能有本村人更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先看他怎么写的,我们再一一驳斥他论点。
上述为原文,他说是用宣统版《重修恩县志》的内容舆地志乡图的村名为依据,得出是“王大褂”,我就想问一下老先生,你还整天说校点当地县志等文史资料,你就不会去看看《恩县志》上是这么写的吗?不看资料就乱说,制造不和谐。我来用《恩县志》截图资料证实一下。
首先这是第一手资料,这里显示是“王大掛庄,距城八里”。这就直接否定那位老先生说“王大褂庄”,既然不是这个“褂”,这就直接否定他说:“大褂,即过膝的单衣,一种中式单衣。顾名思义,该村王姓做的大褂出名,故称”,纯属谬论。
其次,我们说“掛”与现在用“卦”的问题。从文字造字法说,“卦”“掛”都是形声字,“卦”在甲骨文、金文都出现,本意就是用两个玉圭,占卜吉凶,这点没有异议,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就知道。
在这里解释中就有“打卦”一词,就是占卜推算吉凶之意。
“掛”现在通“挂”,我们为了搞清本源,看康熙字典解释,更好些。
从康熙字典这里看“卦”是通假于“掛”,都是占卜示人;只是现在的人把“掛”简化为“挂”。这只是古人与现在人用法不一样。不能用现在人用法去否定古人习惯。其实本质没有区别:就是用两个玉圭来占卜,加“手”部首,也就拿在手里展示给人看。掛=卦。
最后我们说“打”与“大”。两者读音一样“dà”。这样说有人会说“打是d”是三声拐弯音,我只能说你只会在讲普通话,现在本地人说话还是四声入音。“打卦”与“大卦”都有周密推算爻辞之意。打卦就不说,前面已经有过解释。“大卦”也是周王六十四卦之推算之卦辞。
这样看就都明白了,“打卦”可能就被别人误听或传讹为“大卦或大掛”但本意没有变化。我再给大家举个旁证,也仅供参考听听:河南省鹿邑县有个“王大卦”,当地村民解释:过去有一位算卦很准先生,所以村名为“王大卦”,这个事也能说“大”是精准、灵验。网上可以搜到。所以解放后,政府在充分了解尊重本村文化来源的本意基础上,为村名正式登记“王打卦”。
从上面三方面说明那位老先生写《王打卦村名订疑》东西没有可信度,再说拿着退休工资,要么在家多看看书,要么多出门勘察一下,不要在家杜撰文采,还给社会带来不和谐问题。
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我也向你提出一个疑问,就是你证据“
'三乡,三图,王大褂庄,距城八厘。民国三十一年(1942)《重修恩县志·新制区镇乡村名称一览表》:“第一区,大靳乡,王大褂庄”
。如果你引用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恩县县长张遵孟修的《民国恩县志》
还可以斟酌,但你引用民国三十一年日恩县伪县长(王化三)篡改《民国重修恩县志》来说事,你也是个老党员了,用日伪汉奸已经被篡改东西作证,当年日伪时期伪县长王化三为配合日本对中国教育奴化,进行大量文字篡改,都是铁证呀。你这里引用“褂”与“厘”都是很好证据,真《宣统版恩县志》里,写得明明白白。连小学生都知道“距城八里
”的写法。
至于你说:““王打卦”一名,具有迷信彩色,不符合新时代时势。“王大褂”一名,朴实,无负面影响”。首先明确华夏文字起源就来自伏羲八卦爻辞,不要用迷信来扣大帽子。其二只能说你不尊重当地村民的民风习俗,在乱弹琴。我在以前文章中《王打卦村名由来考证》已经用历史资料论证过,还有段家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都出土过,难道当时那么多人都是“睁眼瞎”,不认字。你可以不信,但不要乱弹琴,给历史文化村来负面影响,制造不和谐声音。
本篇只为“王打卦”名誉做辩护,这是整个王打卦村民文化与名誉的载体,王打卦村名也是有尊严的,更有道德底线,绝不允许被别人随便泼水抹黑。请以后观者三思,笔尖之行多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