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际会村

标签:
周宁文化际会村 |
分类: 住在周宁 |
在周宁县城西南27公里处有个美丽富饶的山村,因地处红坑瀑布的下游,得名漈下。村落最早的拓居历史不祥。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周宁叶氏肇基始祖大四公从屏南双溪宋角底迁居漈下村南6公里的瑞龙岗,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瑞龙岗叶氏八六公迁居漈下,至今已有800多年。
漈下村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小盆地,海拔约840米,四面群山环抱,层恋叠嶂,有五凤落洋之势。盆地呈船形,北南走向的吾东溪与西南走向的南洋溪在村南汇合,主村落环抱其中,恰似玉带缠腰。传说古代漈下村东面有石门昼启夜合,西面有石人把守,南面有石锣石鼓值更,北面有石龟看护,四路神仙各显神通,共同护卫这方宝地。三十多年前,我曾经二次来到漈下,走的都是山道。一次从东面的李墩经黄蒲,大约10华里,用了近1个小时。第二次从南面的咸村经枣岭、王宿,大约40华里,用了近4个小时。后来都是乘车经阮家洞从北面进入村庄。最近才知道,村西面还有一条从仕本村方向进入村庄的山路,真可谓四通八达。漈下村自古交通便利,在邻近几个村落中是最富裕的。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407年),宁德县令为村旁的路亭题写“风云际会”四字,此后,漈下就有了“金际会”的美誉,村名在行政方面也改用际会。
现在,际会由4个自然村组成,夹在两溪之间的是益年村和洋中村,旧称崇瑛境和洋中境,居民以叶姓为主;吾东溪东岸是后庄村,旧称溪东境,居民以叶姓为主;位于通往咸村古道山岭尾兜的是岭兜村,旧称七堡岭兜,居民以黄姓为主。4个村子人口共计2400多人。
际会地灵人杰,钟灵毓秀。际会人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有无穷的创造力。在清代以前,中国国家政权控制力只能达到县级行政单位,县级以下的乡村治理靠地方乡绅,地方治安依赖地方武装。据民国27年出版的《周墩区志》记载,“明季屏南、政和山贼遍发,明崇祯十七年(1644)洋头村民阮凤台等创设保封义社,将十七、十八两都编为十四甲,奉福宁州批准,此组织一直延续到清初。清康熙年间(1661—1722),际会村民叶国翰、叶启成呈请兵曹主事面启亲王,准给令牌,咨奖专练守备,民间称之为十八社,每年各甲轮值,一直延至民国初。
清朝年间,村民叶世怀开办钱庄、商号,其独自发行的“隆清顺”银票可在市面上流通;村民叶邦望到浙江兰溪办钢行,诚信厚道,乐于助人,云南巡抚林鸿年赠送“望重杖乡”牌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方五凤落洋的聚宝盆又迎来了“金凤凰”。宁德青年林鹏带着首创的平炉水蒸汽法生产活性炭的新工艺来到际会,不但快速拉动山村经济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草根活性炭专家。其中,叶圣希、叶德孝等人将技术带到闽北、上海乃至全国各地,他们生产的活性炭不但供应中国市场,还远销国外,获得巨大的经济收入,如今,他们的资产都达到数亿元人民币。出自际会村的杰出人才许多,建国以来,全村大专以上毕业生230多人,10多人获博士、硕士学位。其中现任厅级领导有叶建春、叶德文等,处级领导有叶德传、叶谢康等。
值得一提的是,际会村的择日馆在周宁县甚至于屏南、古田、政和等周边县都比较出名,祖传的择日技艺至今已传了七代,且只传男不传女。文革期间,大部分古典珍籍遭受灭顶之灾,但从业者凭借超人的记忆,绝大多数堪舆理论早已了然于胸,并未失传。现在,这项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后继有人,深受大众追捧。
2010年,林鹏募捐100万元,成立“际会发展基金会”,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至今,全村400多人在外务工或办企业,经营活性炭、钢贸及房地产的企业有20多家,年产值近20亿元。“金际会”的美誉给村庄带来福祉,这个美誉还会在这里永世传承。
http://s9/mw690/004kAsZugy6KPcHl9pKa8&690http://s14/mw690/004kAsZugy6KPcHpFJbbd&690
http://s10/mw690/004kAsZugy6KPcHwaA9d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