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桃坑 中村

标签:
周宁桃坑中村文化 |
分类: 住在周宁 |
http://s8/mw690/004kAsZugy6JxuyCSID97&690
屏峰山下黄土夯就的古屋顺着山势、沿着小溪一路铺展,在七星桥处稍作停顿,又向前流淌,绵延一公里有余。从高处俯瞰青山绿水间这一湾黛瓦,象似天宫飘落的缀满墨色珍珠的丝绸,村旁的两棵巨树,如宫女随手抛下的发簪,将丝绸牢牢固定在山水间。这就是桃坑村和中村,两村以小溪为界,北面是桃杭,南面是中村,村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浦源郑毓文公迁居寿宁县桃坑村。随后,政和县政前湘源村的张福永公也迁居此地。清朝中期,在灵峰寺打工的三位好友刘公、周公、徐公一起来到与桃坑仅一溪之隔的中村建房兴居。从此,五姓先祖在这方土地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村落逐渐扩大。
http://s14/mw690/004kAsZugy6JxuCMfnvcd&690
对岸的中村原名半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老区村。1933年2月6日,半村成立“闽东北工农红军第三支队”,队员36人,1934年11月合编为周寿独立营,营长徐应增,本村的徐应拾同志担任政委。同年3月13日,中共寿宁特别支部派范义生同志偕同徐应拾率领第三支队举行半村暴动,攻打禾溪国民党民团,处决了地霸许海南等4人。红军队伍胜利回师半村后,立即公开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数年后,禾溪国民党民团血洗半村,烧毁了半个村庄,革命力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国改朝换代前的阵痛波及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解放后,反动派受到了严厉的镇压,人民翻身做主,历史遗留的阴霾也渐渐淡去。如今,亲如一家的半村人致力发展生产,建设美丽的新农村。
1955年9月,寿宁县第六区即今纯池15个行政村及泗桥全乡划归周宁县管辖,公路修通后,桃坑村距县城36公里,距镇所在地8公里。唇齿相依的桃坑村和中村同属桃坑村委,两村更是形同一家。村民和睦相处,共谋发展,致力建设美丽家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村委已先后5次被评为省、地、县级“先进党支部”、“文明村”,2006年被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村民抓住契机,积极改善村庄面貌,修建宽阔的村前大道,安装河岸大理石护栏,建设村中央小公园,设立农家书屋,建立村老人互助会、村教育基金会,村民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集体意识大大提高。村头古屋大门上的对联:“栽桂培兰君子室,植槐种竹善良居”,显示了当年主人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也是当代村民的真实写照。
现在,桃坑村有1000多人,中村有400多人。村民大力发展林业,大规模种植茶叶和板栗等经济作物。同时,积极向外输送劳力,在外创办企业,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值得称赞的是,民国时期,村里就有“华春来”和“振泰来”茶行,其中,“华春来”的银票可以在市面上自由流通。至今,桃坑村的茶产业一直保持兴盛状态,村民在本地生产加工茶叶,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渠道,经营茶庄,这种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经营模式既推动家乡的传统农业发展,又能让在外企业获得利润。近几年,新建的水泥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宽阔的村道两旁。
中村村后有一棵红豆杉,树龄约600年,树高26米,树围4.4米,直径1.4米,与桃坑村口的巨杉遥相呼应,一样的枝繁叶茂,一样的守卫乡土,她们共同见证村落的风雨沧桑、荣辱兴衰,也将一道伴随村民步入小康。
http://s16/mw690/004kAsZugy6JxuNwO0nef&690
http://s15/mw690/004kAsZugy6JxuNHpXE8e&690
http://s15/bmiddle/004kAsZugy70GV9ZyuGfe&690
http://s8/mw690/004kAsZugy70GVa37mv77&690
http://s15/mw690/004kAsZugy70GVa6FXgc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