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宁硋窑村

(2014-02-21 14:36:33)
标签:

硋窑村

周宁

文化

宋窑

分类: 住在周宁

 

                              宋窑古村----周宁硋窑村

硋窑村因宋代大规模的瓷窑而得名,宋初至明景泰六年(1455年)属政和县,明景泰六年至1955年9月由寿宁县管辖,1955年9月划归周宁县管辖。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冯梦龙任寿宁县知县,在任四年间,曾编写《寿宁待志》,对当时寿宁硋窑村的瓷器生产有过详细的记载。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专家认定硋窑村最古老的窑址为宋窑,此后在1987年、2008年、2011年相关文物专家又多次进行实地考查。这些窑为斜坡式龙窑(现在端源村还有类似的龙窑在烧制陶器),数量多,分布范围达4.5平方公里,西接硋窑村,东连南洋底,南至岭头村,北至南洋山,遗址中曾出土了花口碗、小碟、青瓷盅等瓷器,属于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1989年该遗址被列为周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初,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冯小琦经实地调查后认为,硋窑瓷器烧制火候的控制、胎质的致密、釉料的莹润色泽都达到较高水平,在瓷器装饰上表现尤其丰富,仅鱼纹纹样就多达数十种,此窑址具有较大保护和研究价值 [1]。在我看来,古代的硋窑村就象是一个美丽的梦,窑工们梦里来梦里去,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到处是斜卧的龙窑和滚滚的浓烟,到处是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泛着诱人的光芒。今年初春,我专程走访了硋窑村,在林公宫门口遇到连老伯,听他讲述了宋窑的故事。

故事该从南宋时期说起,大约在公元1127----1279年间,浙江泰顺一支潘氏居民来到偏僻的仙凤山东北面的岭头村拓居,过着艰辛的农耕生活。一天,一头耕牛的牛蹄陷进一个窟窿,放牛娃使劲将牛牵出后,发现窟窿内银光闪闪,细看才知是一窑熠熠生辉的宝碗,他用斗笠盖住窟窿,回村喊来大人,可回来时,再也找不到斗笠和窟窿了。村民四处挖掘,没有找到宝碗,却挖出了白花花的高岭土。这下可乐坏了大伙,因为他们从家乡泰顺带来了制瓷工艺,却苦于没有制瓷的高岭土,现在可以大干一场了。喜出望外的乡亲们立即投入生产,顺利地烧制出上好的瓷器,产品除了畅销闽东北,还远销海外,潘氏族人从此有了生财之道,窑口越建越多,顺着山势一直建到山底。老伯告诉我,在硋窑村到岭头村的公路旁可以看到许多瓷片堆,一路寻找到岭头村附近才看到,瓷片多为白色,厚约2毫米,有青花点缀。触摸到洁白光滑的宋窑瓷片,就象触摸到800多年前的历史,硋窑村曾经的辉煌不是梦,那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福安秦溪洋连氏居民风尘仆仆地来到仙凤山东北山脚下的一片平坦的小盆地开荒耕作,逐渐发展成一个小村落,取名中村。若干年后,岭头村的窑口修建到中村,邻近各村的林、郑、萧、刘、叶、张、徐、陈、祝等姓居民也纷纷来到中村参与瓷器的生产销售,人们逐渐把中村称为硋窑。

不可否认,硋窑的制瓷业在明嘉靖年间曾经受到沉重的打击。自元朝开始,倭寇不断骚扰闽浙沿海,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的)倭寇大举入侵,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明政府为了防范倭寇侵扰而施行海禁,造成外贸萎缩,硋窑生产的瓷器大量滞销,大批工人失业,因生活所迫,部分失业工人终于成为抢夺乡里的山贼。《周墩区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旋又有邻界硋窑村,山贼率党五百余,于五月间掳掠几遍……”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当年硋窑的制瓷业规模确实很大。

600多年来,制瓷业一直是硋窑和岭头两村的支柱产业,传说最多时有99个窑口,直到1988年,因技术落后、管理不当,再加上外来优质瓷器大量涌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村庄的瓷器生产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数百年来,硋窑不知生产了多少瓷器,用了多少高岭土,烧了多少木材,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至今两村的植被却非常好。硋窑村的凤凰山有绵延一千多亩的原始生态林,林中枯木横陈,古藤缠绕,野菌丛生,雉鸡扑翎,木荷、青冈栎、甜槠、赤楠、红栲、杜鹃等福建本地树种应有尽有,村庄后山上的五株古槠树围达到2米以上,并且枝繁叶茂,五株树就构成一片小树林,村尾一排整齐的柳杉,树围达3米多,枝条苍劲,枝杈相连,高耸挺拔。岭头村有5株茁壮的百年红豆杉,数株魁梧的古柳杉,其中一株柳杉树围达5米多,树龄达600多年,与七步岭头村的柳杉王不相上下。刚从城关赶回老家看护竹笋的老潘自豪地向我介绍村里的古树,我拍了一张老潘与柳杉的合影,相比之下老潘实在太小了,要很仔细才能在照片中找到他的身影。

向老潘打听树林得以保留的秘密,老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硋窑村的房屋建在凤凰山下,连氏先祖深知树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先祖告知子孙,凤凰山酷似展翅的凤凰,昭示村庄永世吉祥,而山上的树木就是凤凰身上的羽毛,因此,树林成了风水林,任何人不得砍伐,先祖多次制定村规民约,保护树林,但烧窑急需大量柴火,总有人置村规于不顾,上山砍柴。终于,先祖再次定立严厉的条款:凡盗伐风水林木者,罚宰杀全猪并请演古戏,向村民谢罪。不几日,先祖的嫡孙砍树被抓,先祖照单自罚全猪,请戏三天,花了不少银子。从此,再也没有人砍伐风水林,树林得以保存。事后村民才知道,整个事件都是先祖自导的一出苦肉计,这与浦源郑氏先祖为保护鲤鱼溪的鲤鱼设计的一场苦肉计如出一辙。如今,“凤凰”身上的羽翼更加丰满了,可以更好地保佑村庄风调雨顺。

硋窑村海拔860米,四周高山屏立,南面是仙凤山,北面是凤凰山,村民在群山之间的小盆地开垦了800多亩耕地,凤凰溪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滋养这一方土地。5座桥梁横跨凤凰水上,水尾处的石拱廊桥(凤凰桥)于1991年建成,现已成为村庄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自从实施村道硬化工程以来,村庄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从泗桥到硋窑再到龙亭,上可回周宁城关,下可进入纯池、寿宁。村庄除了发展传统的水稻、茶叶、板栗等农副业外,近一半村民走出村庄,走向全国各地创业,在外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达5亿元。近几年,已有40多幢水泥楼房耸立在凤凰溪两岸,彰显村民殷实的经济实力,硋窑小学里孩子琅琅的读书声让古村充满新的希望,硋窑村是名副其实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1] 郑勇.周宁文物.[M].今日出版社,2011:79

http://s15/mw690/004kAsZugy6GLcrtmJU7e&690

凤凰桥

http://s14/mw690/004kAsZugy6GLcrGdBjdd&690

硋窑村

http://s3/mw690/004kAsZugy6VteQ5RdM42&690

http://s3/mw690/004kAsZugy6VteQ8Xbsb2&690

http://s7/mw690/004kAsZugy6VteQe8Ps66&690

http://s8/mw690/004kAsZugy6VteQhhpJ37&690

http://s14/mw690/004kAsZugy6VteQkl41ed&690

http://s12/mw690/004kAsZugy6VteQnSe7c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宁百姓溯源
后一篇:周宁李氏溯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