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家名人传记

(2018-01-08 13:21:06)
标签:

数学名人

分类: 学习方法教育

 

《笛卡儿的秘密手记》可读性更强一些。

 

韦斯特福尔的《牛顿传》是牛顿最权威的传记,原书名译为“永不停息”,近1000页,大陆迄今出的是节译本。

 

 

 

有一本是特别的引人注目,就是贝尔的《数学精英》,据说很多人读了这本书后决定做数学家。这是部描述历代数学名家的传记集,从古希腊一直到康托尔和庞加莱。现在比较好的数学家群体传记有《费马大定理》《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当代大数学家画传》《解码者》《布尔巴基:数学家的秘密社团》《图灵的大教堂》《信息简史》等。

 

现当代数学家的传记,倒是比较侧重生活的真正传记,较易读懂,如希尔伯特、拉马努金、哥德尔、鲁滨逊、维纳(自传)、罗素(自传等)、哈尔莫斯(自传)、库朗、奈曼、冯·诺伊曼、图灵、乌拉姆(自传)、Erdös、纳什、斯梅尔、柯瓦列夫斯卡娅、佩雷尔曼。除了维纳和乌拉姆的自传,其他作品几乎都是最近十几年引进的。

 

 

瑞德的《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是一本十分出名的传记。由于瑞德不是数学家,当年她写这本传记的时候,不少数学家表示怀疑,幸好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功。瑞德的妹妹是英年早逝的杰出数学家茱莉亚·罗宾逊。瑞德给四位数学家写过传,都十分成功,其中三本被译成中文出版,除了希尔伯特的,还有库朗和奈曼的传记——库朗——一位数学家的双城记》《奈曼——来自生活的统计学家》,茱莉亚·罗宾逊的传记迄今未译成中文。拉马努金的传记《知无涯者》十分有名,书很厚,除了印度,把哈代和英国的学术环境也做了详细的介绍,是一本十分值得一读、感人的传记。哥德尔前几年有点小热,他是天才加古怪的典型,他的学术传记是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王浩的《哥德尔》,之后,著名科学作家卡斯蒂等的《逻辑人生:哥德尔传》、戈德斯坦的《不完备性——哥德尔的证明和悖论》、道森的权威生活传记《哥德尔:逻辑的困境》都被陆续翻译过来。鲁滨逊是非标准分析的创始人,他的经历也堪称丰富,《非标准分析创始人——鲁滨逊》一书现在市面上不大容易见到。·诺伊曼和图灵的权威传记分别是《天才的拓荒者》,《艾伦·图灵——如谜的解谜者》。值得一读的还有《突破维数障碍:斯梅尔传》。女数学家本来就不多,《旷代女杰:柯瓦列夫斯卡娅传》是迄今唯一被翻译过来的女数学家传。《完美的证明:一位天才和世纪数学的突破》则算是佩雷尔曼的传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经典读本。大卫·希尔伯特是20世纪上半叶国际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他于1900年在巴黎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激发了整个数学界的想象力,造就了20世纪一大批著名的数学家。此后,这些问题几乎成为检阅数学重大成就的一张航图。这位创造20世纪数学史奇迹的数学家和数学思想家,就像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版图上留下了巨大显赫的名声。全书以平静的笔触叙述了这位极富想象力的人在一个极抽象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平淡而又神奇的一生。

希尔伯特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学习研究方面,他总是把问题化简到自己能理解的地步,并尝试以新学的知识为内容给学生讲课。这就是他对待数学的方式,他没有敏捷的理解力,但却有一流的简化问题的能力,听他的讲授,你会觉得数学是如此的简单。

我的大脑敞开了    (美)布鲁斯·谢克特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副标题: 数学怪才爱多士
 本书是著名数学家保罗·爱多士的传记。爱多士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无疑也是最古怪独特的数学家之一。爱多士出生于数学人才辈出的匈牙利,科学精英荟萃的犹太家庭。爱多士从小就有神童之称,17岁发表数学论文,一生中与四百五十多人合作,发表了1500篇著作论文,爱多士一生命运多舛,身为犹太人,遭纳粹迫害,不得不亡命国外,50年代因与华罗庚通信而被怀疑通共亲华,被美国麦卡锡主义者赶出美国,从此终生漂泊浪迹天涯,爱多士终身未娶,没有固定职业,但他把一身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一年四季奔波于世界各地,与数学界同行探讨数学难题,爱多士的大脑里整天装满了数学问题、定理、猜想、证明。本书也介绍了爱多士关注的一些世界著名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以及数学史上的许多轶文趣事。爱多士是个有正义感的科学家,他爱祖国爱母亲爱孩子。对他来说,数学是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有一个开放的大脑,一个丰富多采的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元教授亲自参加并组织了本书的翻译。

我在初中的时候看到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13462/。看了之后,仰天长叹:天呐,原来还有这种做数学的方式。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Erdos-Selfridge定理,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哪本书里讲到这个定理并给出完整的初等证明。要不是看到这本书,我估计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个定理,因为它对于现代数论太过于“浅薄”了。见识越多,我就越佩服Erdos,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特立独行者。

 网上有篇很不错的文章“游里工夫独造微”,是小平邦彦的小传。从那里我才知道这位菲尔兹、沃尔夫双奖得主当年居然抄过书,当时我真是惊呆了。数学大师的学习过程居然如此艰苦,而且还实诚的把这事给抖出来!由此我对这位敦厚长者一直充满敬意。虽然我没抄书,但也学到了一个小习惯:先一步一步的追求细节,然后退一步,看看细节与细节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最后对照目录看看作者如何取材,如何组织。虽然不是硬知识,但个人感觉也算是好东西。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是关于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题的传奇。书中既有振奋人心的故事讲述方式,也有引人入胜的科学发现的历史。西蒙·辛格讲述了一个英国人,经过数年秘密辛苦的工作,终于解决了最具挑战性的数学问题的艰辛旅程。

作者西蒙?辛格(Simon Singh),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具有印度旁遮普血统,曾在伦敦帝国学院学习物理,并获剑桥大学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在BBC电视台《明日世界》工作5年后,参与了1996年获奖纪录片《地平线:费马大定理》的制作和导演。1999年出版《密码故事》一书。
《数学大师盖尔方德回忆中学数学学习往事》读者群定位:高三保送生,大一新生
初中数学老师借给我一本《未知中的已知—方程的故事》,之后就无可救药的爱上数学了。
我非常喜欢伽罗华的传记。

其实数学可以是穷人的游戏,可以投入成本很低,而获得很大的成就,只要你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你愿意思考。

 

数学家写自传的着实不多,维纳、乌拉姆、哈尔莫斯和罗素的自传被译成中文,自然都十分有价值。维纳的两本自传《昔日神童:我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我是一个数学家》颇有名气;乌拉姆的《一位数学家的经历》知道的人少一些,也是本好书;哈尔莫斯的《我要作数学家》同样精彩。罗素寿命长、故事多,他又特别能写,自传有洋洋三大卷,此外,罗素还有别人给他写的传记被翻译过来,也很厚。

 

 

 

数学家群体的传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如《数学精英》一样一个个罗列,一种是就一门学科或一个历史事件为主线展开,把涉及到的主要人物都提一遍,比如《费马大定理》。人物的轶事可大为增加原书的可读性。《费马大定理》十分畅销,它不仅介绍了费马大定理这个最著名难题的解决历程,而且对数学史也给出了全面的描述,尤其是突出了数学家的天才、努力和喜怒哀乐,读起来非常过瘾。《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是一部介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通俗传记,与《数学精英》的做法接近,对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哥德尔、冯·诺伊曼等大科学家分门别类地介绍,但遗漏了外尔。《当代大数学家画传》与《解码者》是一种类型,即介绍当代数学家群体,每人有一张大照片,附上一段简短文字。《图灵的大教堂》的作者乔治·戴森是著名学者弗里曼·戴森的儿子,秉承了他父亲的写作风格。该书介绍的是电子计算机的早期发展史,突出了冯·诺伊曼等人的形象。与《天才的拓荒者——·诺伊曼传》一张照片未附不同的是,《图灵的大教堂》包括了大量精美照片。《信息简史》的主角则是著名学者香农,该书可谓引人入胜。

 

 

 

还有一本书值得一提,那就是新近刚翻译出版的《对冲之王:华尔街量化投资传奇》,值得对比阅读的是另外两本好书——《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定价未来:撼动华尔街的量化金融史》。这几本书的主角绝大多数是数学家,包括费马、帕斯卡、高斯,直到巴施里叶、维纳、芒德布罗、伊藤清,还有几位也算与数学关系密切,如爱因斯坦、布莱克、斯科尔斯等。特别是,《对冲之王》中还隆重提到了詹姆斯· 西蒙斯。西蒙斯与陈省身共同创立了陈-西蒙斯三维几何定律,获得过维布伦奖。他也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这个公司在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西蒙斯无疑是当代最为传奇的人物,约翰·纳什的传奇之一在于横跨数学、物理和经济学;而西蒙斯则更厉害,他既搞学术,又搞投资,而且都极为成功。也许在《对冲之王》里我们可以找到他发财致富的秘诀。

 

4.2马丁·加德纳,啊哈!灵机一动,沪科技文献,81
        4.3
《科学美国人》编辑部,从惊讶到思考,科技文献,82
        4.4
马丁·加德纳选编,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沪科技教育,99
        [
加德纳趣味数学系列之一,另有: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续篇,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测试你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新趣题,数学的奇妙]
        4.5
别莱利曼,趣味几何学,中国青年,80
        [
作者系前苏联著名数学普及读物作家,另有趣味代数学等]
        4.6
亨利·E·杜登尼,200个趣味数学故事,湘科技,84

 

 4.13唐世兴,数学游戏新编,沪教,79年初版,97年再版。
        [
书中称主要面向小学生,但实践证明初、高中学生皆有兴趣]

 

  5.32 Brian Bolt著,老谋深算,浙科技,99
        [
本书强调趣味性与研究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业经实践,是课外活动的好材料,本书系数学乐园丛书之一,另有:趣味盎然,举一反三,茅塞顿开,触类旁通]


关于数学的十部电影,收藏起来慢慢看!
博士热爱的算式
英文名称:Hakase No Aishita Sushiki  发行时间:2006年
电影导演:小泉尧史
一次交通意外,令天才数学博士只剩下80分钟的记忆,时间一到,所有回忆自动归零,重新开始。遇上语塞的时候,他总会以数字代替语言,以独特的风格和别人交流。他身上到处都是以夹子夹着的纸条,用来填补那只有80分钟的记忆。这次,新来的管家杏子带着10岁的儿子照顾博士的起居,对杏子来说,每天也是和博士的新开始。博士十分喜爱杏子的儿子,并称呼他作「根号」,因为根号能容纳所有人和事,他让母子俩认识数学算式内美丽且光辉的世界。因为只有短短80分钟,三人相处的每一刻都显得非常珍贵。

《心灵捕手》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波在席上公布了一道困难的数学题,却被年轻的清洁工威尔解了出来。可是威尔却是个问题少年,成天和好朋友查克等人四处闲逛,打架滋事。当蓝波找到这个天才的时候,他正因为打架袭警被法庭宣判送进看守所。蓝波向法官求情保释,才使他免于牢狱之灾。

蓝波为了让威尔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浪费他的数学天赋,请了很多心理学专家为威尔做辅导,但是威尔十分抗拒,专家们都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之下,蓝波求助于他大学的好友,心理学教授尚恩,希望能够帮助威尔打开心房。

经过蓝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尔渐渐敞开心胸,而好友查克的一席话,更是让他豁然开朗。

《雨人》
查理父亲去世,留下了300万美元的遗产。然而令他意外的是,遗产全部给了一个他不认识的哥哥雷蒙。雷蒙的名字查理从没听过,这个事件让他气愤不已。他决定前去寻找哥哥。谁知雷蒙的住处就在一个精神病院里,原来他自幼患有自闭症,母亲去世后就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查理心中有了计算,他把雷蒙带出精神病院,企图骗他出让遗产。

雷蒙的生活习惯奇异,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有很多离奇古怪的行为。并且,查理在共处中发现了雷蒙惊人的记忆能力,他试着利用哥哥过目不忘的本领去赌场上试一下身手,赢得了一大笔奖金,使查理足以摆脱穷困生活。而令查理收获更大的是,他还获得了慢慢升温的亲情,这种手足情远远胜过了他原先图谋的300万的遗产。

 .《模仿游戏》



艾伦·图灵是谁?在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只对这个名字有个模模糊糊的印象。想来,应该还是大学时在计算机课本里看到过。另一个有点印象的名字,是冯·诺依曼。这俩都是卓越的数学家,是让我等数学渣或顶礼膜拜或退避三舍的超级大神。
只是数学天才那么多,为何就把图灵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呢?自然是因为他那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比戏剧还要戏剧。正如安德鲁·霍奇斯所著的《艾伦·图灵传》的副标题写的那样,图灵就是个“如谜的解谜者”。而这部影片正改编自这部也许比电影更加精彩的权威传记。



影片采用了三线叙事手法,以图灵和小伙伴们在布莱切利园里竭尽全力破译纳粹德国超级变态的密码系统“英格玛”(Enigma)并最终制造出解码机“Christopher”为主线,并穿插讲述了图灵中学时期又萌又腐的校园生活和战后因涉嫌同性性交易而被调查问罪的悲剧结局。但整部电影的基调并不悲情,导演也没有刻意渲染这种情绪,反倒是有很多令人会心一笑的燃点。至于具体有多“燃”,我就不剧透了,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

说到演员,人人都爱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塑造怪异天才时总是天赋异禀,而在演绎图灵时,他收起了夏洛克的满身锋芒,变得内敛低调,甚至有几分惹人怜爱。他也凭借本片,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提名。而片中唯一的女性主角凯拉·奈特莉,也获得了一项最佳女配角提名。看到此处,也许很多人不禁会问,在一部讲述同性天才的影片中,女配角是用来干啥的?



当然是用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渲染情绪的啦!凯拉·奈特莉演绎的这位琼·克拉克并非虚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对图灵来说,她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伴侣,也是唯一的求婚对象。可是怎么就求婚了呢?电影中的处理是,图灵对这位聪颖坚强又善解人意的姑娘是真心的欣赏和喜欢,为了不让她离开解码小分队,而使用了美男计,试图用婚姻留住她。

而现实情况更妙,因为图灵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求的婚。那是1941年,图灵对琼说“你会考虑嫁给我吗?”喜欢着图灵的琼欣然同意。据解码小分队其他成员的描述,他俩的婚约也的确基于彼此喜爱。这种“无关风月,只为真心”的情谊,也许比纯粹的男女关系更为珍贵。所以,后来当图灵向琼说明了自己的性取向时,琼原谅了他,两人的婚约也继续维持了数月,直到因其他问题而终结。



电影中的这段处理得很感人,在得知真相后,凯拉·奈特莉显得很是淡定。当卷福一脸无措地对她说“I’m a homosexual”时,她简单地回答了一句“All right”,然后重复了两次“So what”,接着是一段异常精彩的独白:

“我猜到了,早就猜到了。但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方式共度此生。你不会是个完美丈夫,我也没准备当个完美的妻子。你下班回家不会看到我整天在家替你做家务,我会工作,你也会工作。我们会有彼此的陪伴,我们心灵相通。这比大多数婚姻都好得多。因为我在乎你,你也在乎我,而且我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理解对方。”

 #特别“彩蛋”#

1、 影片的主要场景设置在二战时的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这是英国战时破解敌国通讯密码的机构。前两年有一部英国迷你剧,叫作《布莱切利四人组》,讲的就是曾在这里工作的四位拥有特殊技能的女性在战后联手破案的悬疑故事。制作相当精良,且有着浓浓的复古风,力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