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2016-12-31 19:39:32)
标签:
儿童人格教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
分类: 学习方法教育 |
《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儿童完整的生活经历。儿童所经历和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达,不了解儿童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儿童人格的统一性。
以下我们列举一个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有一个13岁的少年,他有两个妹妹。在他5岁以前,他是家中的独子,那时候他生活得非常快乐。因为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围着他转,每个人都非常愿意满足他的要求。他是妈妈宠爱的宝贝。他的父亲虽然是个军官,但是也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儿子经常默默依偎在他身边,让父亲感觉温暖。当然,妈妈仍然是他最为亲近的人,因为爸爸常常不在身边。而身为一个聪慧而善良的女人,母亲总是会想方设法满足这个儿子的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但是,当男孩偶尔表现出没有教养和做出胁迫性的态度和动作时,妈妈就会很气愤。因此,母子关系变得渐渐紧张起来。而这个男孩越来越想支配自己的母亲,专横跋扈、态度强硬,他还喜欢发号施令,反正他会采取各种令人生厌的方式来引起家人的注意。
虽然他给妈妈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是他的本性还是很好的。所以,妈妈还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照样地给他整理衣服,帮助他辅导功课。这个男孩接受着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他是个机灵而聪明的孩子,他深信妈妈会帮他解决所有的难题。直到他8岁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但是,之后他就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越来越让父母难以忍受。他甚至开始自暴自弃,不认真学习,办事也拖拖拉拉,还常常惹妈妈生气。每当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时,他就无礼地动手撕扯妈妈的头发,不让妈妈安宁,拧妈妈的耳朵,还掰她的手指。他也不打算改正这些缺点,他的妹妹年纪越大,他变得越严重。而且他开始不断地捉弄起他的小妹妹来。虽然他下手还不重,但是对妹妹的嫉妒之心已经暴露无遗了。仔细探究便不难发现,他的恶劣行为始于妹妹的出生,因为自那以后,妹妹便取代了他在家中的地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孩子开始变坏,或者他身上出现了以往没有出现的让人不悦的新事件时,我们不但要关注这种行为开始的时间,还要关注它因何而产生。而寻找孩子改变的“原因”则十分关键,因为通常在大人的眼中,一个妹妹的出生不会成为一个哥哥变坏的原因。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却常常出现。而出现的原因无非是哥哥对妹妹出生这件事的态度存在问题。自然,这并非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无法将一个孩子的变坏归结到另一个孩子的出生。但物理学告诉我们,落向地面的石头一定会向着某个方向以某种速度持续下落。而个体心理学理论让我们深信:在心理“下落”的过程中,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大大小小的错误。这些错误将会影响个体的将来。
不足为奇,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出错的过程,因此,这些错误往往和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个体错误的行为或错误的人生取向。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则在于心理目标的确定,这又与人的判断密切相关,判断既有对,也有错。因此说,目标的确定其实从人的童年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在人2岁或者3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自己要追求的优越感。而跟随着这个目标的指引,他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这个目标。而那些基于错误判断而产生的错误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可能被轻易更改,它会或多或少地约束着儿童的行为。儿童也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接近自己的目标,他也会以目标为基调,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便能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
所以说,对任何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制约着孩子的成长,明了这一点十分关键;若是孩子陷入一种新的困难之中,他的行为会囿于旧有的错误观念中难以自拔,明了这一点也很重要。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孩子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并不是因为存在的客观事实(比方说,另一个孩子的出世),而是孩子对事实或情境的判断。这是一个很好的依据,它能恰如其分地反驳严格的因果论:客观事实及其绝对含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客观事实与对事实的错误看法之间并没有这样的绝对联系。
这便是奇妙的人类心理,对事实起到关键作用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看法甚至决定着我们的行动目标。因此,这一点我们要切记:即看法决定着我们的行动,而看法也是我们自身建构人格的基石。这里再举一个关于人的主观看法影响行动的经典例子,即恺撒登陆埃及事件。当恺撒踏上海岸之时,无意中被绊倒。罗马士兵迷信地认为这是非常不祥的预兆。若不是智慧的恺撒兴奋地高举双臂大声呼喊道“你是我的了,非洲!”,很可能那些罗马士兵就掉头返回了,虽然他们平时英勇善战。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充分看出来,现实的结构对人类行动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大众心理和理性的关系也与此类似:若是在一个对大众心理有利的环境中产生了有关人的健康的理性常识,这并不是代表大众心理或理性是由环境所决定的,而是表明它们对环境的看法相同而已。一般来说,仅当错误的或谬误的观点受到批判的时候,才会有理性常识的产生。
让我们回过来再看看小男孩的故事吧。我们可以猜到,因为妹妹的出生,小男孩立即就陷入了困境。没有人爱他,而他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他还是我行我素。他不断地提出无理的要求,去骚扰同学,这是他实现人格完整的途径。接着会发生什么呢?每当他骚扰别人,他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他在学校的劣迹很快地被家长知道了。如果他仍然不思悔改,学校就会建议家长把他带回家去,因为很明显,他已经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了。
对于这个处理决定,小男孩可能很乐于接受,因为别的处理方法都不是他所喜欢的。而从他行动模式的逻辑连贯性上,也能看出他的这种态度来。尽管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但是,一旦这个态度形成了,就很难改过来。他想挽回自己的地位,重新被众人所关注,有这种想法是他所犯的一个最基本的错误。若说因为某种错误他必须要受到惩罚的话,那么,这(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就是那个错误。因为有这种想法,他老是想让母亲时刻关注着他;因为有这种想法,他成为自己世界里的国王,拥有了绝对的8年统治权,直到最后他突然失去了王位。在这之前,他觉得自己是为妈妈而存在的,他的妈妈也仅为他而存在。后来他的不幸来了,妹妹出生占据了他以前的位置。他竭尽所能拼命夺回自己的王位。这是他所犯的第二个错误。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他并不是个坏孩子。只有当他面临一个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情境,而且旁边又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的时候,他只能选择独自应付,因此,才会产生如此恶劣的行为。我们可以举例加以说明。若是一个孩子长年累月地习惯了被别人所关注,而突然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变了,一个与之相反的新情境就此出现了:他到了入学的年龄,但是学校里的老师并不偏袒谁,对待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小孩要如何赢得老师的关注呢?除了惹怒老师,他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对于一个习惯了被溺爱其实刚开始并不是那么坏,也不是那么恶劣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境就变得十分危险了。
所以,对于这个案例中的小男孩面临的窘境,我们就可以给出解释了。他所面临的正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学校所要求和期待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如果用图示的方式加以说明的话,我们会发现标注儿童人格的方向和目的的图标与标注学校所
追求的目的的图标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不一致性,正是矛盾之所在。儿童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儿童自身的目的所展开的;所以,儿童的整体人格要求他不会偏离他的目的。而学校所希望的则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正常而健康地生长,这两方面之间的冲突就是显而易见的了;然而,身为校方往往会忽略了在这种情境之下的儿童心理变化,这样学校就错失了管理的良机,既没有对这些孩子宽容,也没有采取妥善的方式消除这类冲突。
我们知道,这个少年的生活完全围绕着一个动机展开,即让母亲围着他转,为他服务,而且只为他一个人劳心劳力。他的心理活动只围绕这一件事展开,即我要制约母亲,而且她属于我一个人。但是,进入学校之后,他得到的希望则是:要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对此,人们给予了形象的比喻,一头烈马给它套上了一辆马车。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的表现自然是差强人意。但是,若我们对儿童的真实处境有了深切的认知,我们便会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在此惩罚毫无意义可言,而且它只会加剧孩子对学校的排斥心理,认为这不是个他喜欢的地方。如果他因为犯错被学校开除,或者被要求父母将其领回家中,他会更高兴,因为这正是他所期盼的结果。他头脑中的错误的感知图式就如同一个圈套,最后把他自己也给套了进去。他觉得自己赢了,此刻,他可以完全操控自己的母亲了。母亲不得不再次服务于他,而这正是他所盼望的。
若我们搞清楚了这些,我们就必须承认,对孩子所犯下的各类错误进行所谓的惩罚,于事无补。比方说,有的孩子上学忘了带书本(若是这个孩子带了书本,显然就更奇怪了),因为一旦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就要为他劳心劳力了。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而是孩子总体人格图示的一小部分。若我们能明白,一个人人格的所有表现都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全的统一体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男孩的所有行为都与他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孩子的行为和他人格的一致性这一事实也对这种假设予以了否定,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无法胜任学校的任务,仅仅是因为他愚蠢。一个愚蠢的孩子是没法一直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行动的。
这个案例还让我们明白,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处境都极其相似。每个个体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并不是与所谓的社会传统相一致的,并不是那么完全和谐相融的。以前,我们认为社会传统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能背离的,实则不然。而今我们已经明白,人类的社会制度以及风俗,并不是如此神圣,也不是永恒真理。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们所制定的社会制度和习俗是因个体而存。而个体要想获得解放只能存在于社会意识之中,但是,我们这么说,并不代表要强迫个体去接受一模一样的社会模式。
要想了解个体心理学,首先要明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基本命题,这个命题对于学校系统和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的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必须明白儿童是一个有着整体人格的个体,他们就像一块璞玉,等待着有心人雕琢成才。
第三章
当然了,人的活动毕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有些方面的能力,人是不可能发展的。比方说,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法达到狗的嗅觉力,我们的肉眼也没法看到紫外线。但是,我们却拥有着某些会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的能力。而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追求优越的生物学前提,也能够从中看到个体人格的心理如何就此展开。
因此说,儿童的某些特征也与环境息息相关。在某种环境中,儿童会感受到自卑、脆弱和不安,这些感觉会对儿童的心理起到刺激的反作用。儿童会想方设法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借此获得某种平等甚至是优越感。这种积极向上的愿望越强,儿童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目标往往会超越人的能力。因为儿童在幼小的时候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就很容易诱发儿童将自己的未来想象成类似于上帝般的存在。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那些自我感觉尤其脆弱的孩子身上。
此处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14岁少年,在被要求回忆童年的事件时,小男孩讲了这样一件事,说在他6岁的时候不会吹口哨,因此他非常难过。但是,有一天他从屋子里走出来,吹了一下,突然就吹响了。他特别吃惊,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这个案例十分清楚地表明:脆弱感与想象自己是上帝般的存在有着内在的联系。
渴望优越是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的渴望程度可以获悉他的野心状况。若是他特别强烈地渴望能得到肯定,那么他一定会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而这一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有这样的心理,即希望他的竞争对手遭受不幸。不仅他怀有这种阴暗心理(而这类心理常常会引起神经疾病),而且他还会想方设法给对手造成伤害,或者制造各类麻烦,严重的还会表现出犯罪的倾向。有这类倾向的孩子会无中生有地造谣中伤,泄露别人的隐私,贬损小伙伴的人格,以此来抬高自己,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他觉得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所以,不管他是抬高自己,还是贬损别人,都不重要。若这种权力欲望过于强烈,他还会表现出恶毒以及报复的心理。这类孩子在平时也总会表现出好斗以及挑衅的架势,他们喜怒无常,眼光凶狠,突然暴怒,随时一副要与人打架的架势。对于这类强烈地渴求拥有优越感的孩子来说,参与公平的考试是令他们分外苦的事,因为这能轻松地暴露出他们自身的真正价值。这个事实表明,考试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考试对于每个学生绝不意味着相同的事情。我们经常会发现,考试对于有些学生,是一件极为艰苦和困难的事情,他们的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红,言语结巴,身体颤抖,又惧又怕,大脑一片空白。有些学生则只能与别人一起回答问题,而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着他。儿童追求优越的心理也同样表现在游戏之中。例如,在玩马车的游戏里,如果其他的儿童扮演车夫,那么那些具有强烈的追求优越心理的儿童,则不会愿意扮演马匹角色,而总是想去扮演车夫,成为领导者,决定马车的前进方向。如果他们过去的经验妨碍其担当这个领导(车夫)角色,他们就会以扰乱其他人的游戏为乐。此外,如果他们接二连三地受挫,并因此丧失了勇气,窒息了雄心,那么,他们在面临新的情境时,就会退缩,而不是勇于向前。
那些雄心勃勃、尚未气馁的儿童,则乐于参与各种可能的竞争性的游戏。不过,我们会看到,他们在遭受挫折时也会表现出惊恐和不知所措。
另一些孩子总是希望拥有更多的优越感,而将这个当做自己努力的首要目标,甚至因此展现出一种让人心生疑虑的执着。通常情况,在这种心态之下,儿童的追求上总是夹杂着太多的雄心。但是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因为普遍的价值观认为:雄心是一种美德,值得鼓励。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过分的雄心往往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让孩子内心产生过大的压力,短时间还能够承受,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样一来,孩子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了其他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这种孩子常常会回避其他的问题,因为内心日益膨胀的雄心,他们一门心思放在追求考试名次上。这样的发展,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身心发展不会是健康的。
这类儿童的生活目标变得明确而单一,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超越别人,他们的生活也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这对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必须要时刻提醒他们不要将太多的时间花在书本上,而是要经常出去走一走,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多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关心一些周围的事情。当然,这类儿童也不是大多数,但是却经常出现。
此外,还有在同一个班级的两个人互相较劲的情况出现。若是仔细观察这两个小伙伴,我们会不难看出,他们有着让人不愉快的性格特质。比方说,他们会呈现出复杂的既妒忌又羡慕的性格,而拥有独立、和谐的人格特质的人则不会如此。看到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他们会愤怒。被其他人超越,他们会有诸如头疼、胃疼之类的小毛病。听到老师赞扬其他的孩子,他们会气愤地快速离开。当然,别人也不会从他们嘴里听到赞扬之声。这种妒忌表现并未充分反映出这类孩子的过分雄心。
当和其他孩子玩耍时,这种类型的孩子没法与人友好相处。因为,在游戏中,他们总是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也不乐意遵守游戏规则。这样下去只能使他们无法获得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他们还总是昂起高贵的头颅对待身边的人。与同学的相处,会让他们感觉到不愉快,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与同学的广泛接触会影响他们的领导地位。这种类型的儿童缺乏自信。当自身感到身处不安全的环境之中时,他们极其容易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以及自己的期望让他们常常不堪重负,压力倍增。
这类儿童十分敏锐,尤其是面对来自家庭成员的期望的时候。对于要求他们完成的任务,他们也会十分激动和紧张的想要完成好,因为他们想成为领先者,成为“众人眼中的人物”。他们喜好承担所谓希望的重负,只要有这样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乐意承担。
若是人类掌握了绝对真理,掌握了可以让儿童不被上面所描述的困难打倒的完美方法,那么,可能就不会再出现问题儿童了。但是,既然我们没有教育儿童的完美方法,既然我们也没法为儿童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那么,上面所提及的、对孩子们的那些有害的期望就是十分危险的事情。面对同样的困难,这些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我此处所谈到的困难是指那些没法逃离开的困难。让儿童选择远离困难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也没法办到。这也暴露出我们目前的教育方法的局限,它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拥有过多的雄心也会让儿童丧失掉信心。他们会失掉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但拥有勇气则是解决困难的必备技能。
雄雄心勃勃的孩子所面临的处境分外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常以所谓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他们,而不会依据他们能克服困难的程度来公正地评价他们。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在意那些所谓的表面成就,而不看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的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没有经过就轻易获得的成功是很容易失去的。所以,训练孩子拥有野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而培养孩子勇敢、坚忍和充满自信才是最为重要的。要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挫折不应该气馁,不应该失掉勇气,应该将挫折看成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新问题。当然,如果身为教育者能够判断出儿童在哪个领域内的努力更有希望,能够看出孩子是不是还有继续努力的可能,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更加有帮助的。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孩子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某一方面上,比方说争强好胜。喜欢争强好胜的孩子往往对优越感有着十分渴望的追求,但是,一旦其他的孩子远远地超过了他们,他们已经无法追赶上的话,这些孩子便不会继续争强好胜了。
面对没有雄心的孩子,很多老师会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或者给这类孩子很低的分数以激发孩子的斗志。若这些孩子雄心未泯,这种方式会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普遍方法。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倒数的孩子,很可能这类方法已经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他们会变得更加愚笨无知。
雄心过度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会根据其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价他们。在当今世界,人们更为关注可见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和彻底的教育。我们知道,那种不经努力获得的成功是容易消逝的。因此,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无益处。相反,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判断孩子在某个领域的努力是否有希望,能够确定孩子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更为有利一点。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他的某一性格上面,例如争强好胜。这些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最初表现为争强好胜,不过,由于其他儿童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超越他们似乎不可能了,争强好胜者最后便放弃了争强好胜。【为了自我安慰,便寄希望于幻想和懒惰,阿Q即如此】
许多教师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或给较低的分数来对待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表现出足够雄心的学生,希望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雄心。如果这些孩子仍然还有某些勇气的话,这种方法也可能短时间奏效。不过,这种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学习成就已经跌近警戒线的孩子会被这种方法弄得完全不知所措,会因此而堕入明显的愚笨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温和、关心和理解来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则会令人吃惊地表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很害怕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无所作为作为警示信号,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前行。在后来的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个样子;他们夜以继日,饱尝过度工作之苦,但却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