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书画才能的儿童
人们称西班牙著名的画家毕加索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并不是说毕加索就是绘画的神童。其实当人们给他冠以“世界最年轻画家”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岁了。这一绰号的含义是:他直到老死,仍像年轻时一样,一直对整个世界保持着一种好奇的心态。仍试图找出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和一种最完美的形式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近些年来,我国却涌现出一些可以称作神童的小书画家。上海的胡晓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一幅《荡秋千》的图画,曾获得全国教科文机构颁发的比赛奖。
1979年,还在上海思南路幼儿园的胡晓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儿童年绘画比赛活动。参加这次比赛的有八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六十万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下的儿童。代表中国参赛的小画家胡小舟,绘画的主题是《在月亮上荡秋千》,荣获一等奖。
组委会决定:比赛结束后,将选出117幅作品在法国首都巴黎展出,然后这些作品还将先后送往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纽约联合国总部、日内瓦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巡回展出。胡小舟的《在月球上荡秋千》是当选无疑的。
9月30日,在巴黎联合国总部开始进行集体创作。五位八岁以下的小画家,其中包括中国的胡晓舟,集体创作了一幅无题画。胡晓舟画了一只燕子在空中飞翔,地上有两只雏鸡在花草间踱步。这幅画的构思和技巧受到在场的外国朋友们一致的赞赏。负责指导作画的印度艺术家伊戈尔说:“你们的小孩天赋条件很高,他无疑是这里画得最好的、最有想象力的孩子。”
一次日本小画家画了只狮子,指导要胡晓舟在狮子上画只猴子,他挥笔而就,猴子画得活灵活现,显得顽皮可爱,得到指导的好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办公室主任,看了他的画后,表示要将他最近的画挂在国际儿童年大会会场上。当时联合国正准备在巴黎举办中国画展,教科文组织选出了他的15幅画,放在画展最显眼的地方展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胡晓舟获奖的那幅画——《在月亮上荡秋千》制成了1980年和总干事的贺年片,印刷着五国文字,赠送友人,它正在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办公室主任要求翻译告诉他的父母,希望他们日后和联合国保持联系,他们很关心胡小舟的成长,上中学、大学,特别是他是否会成为一名画家的情况。
辽宁省旅大市甘井子区小画家韩涛,小时就爱画,两岁半入幼儿园,老师又培养她绘画。三岁时,她的作品《红红的苹果》,就在区中、小学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1978年在芬兰举行的国际儿童画比赛中,她六岁时的画《鸡雏》获得一等奖。她在学校各门功课成绩优秀。
夏蕙瑛在十一岁时的书画,已引起不少老画家们的关注。刘海粟为她的篆书,题了四个字,评之为“真气流行”。谢娅柳、陈佩秋看了她的墨竹,高兴地说:“这个小女孩能有这样大的笔力,真是了不起。”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看了她的书画后,特意从北京寄来题词,写道:“十岁能书善画,天才可喜;必多‘临贴’,多读名画,前途无量。”
夏蕙瑛出生农家,1979年夏天才开始学习书画。是一位老师发现这棵好苗子,一天课余,不少同学围着一个刚从乡下转学来的小女孩,与她开玩笑,但是她只是含蓄地微笑,态度文静自如,与众不同。老师认为这个小女孩有一股可贵的耐力,决定重点培养她。四个月后,小夏初露头角,能在几百人面前当众挥毫了。这四个月中,她每天早晨和放学后都坚持四个小时的基本功练习,在纸和玻璃墙上划的线条共达三十万条。天冷时,她的手生了冻疮,还是照常练习。后来又专门画鸡和猪,她画的《春鸡图》,引起不少人的兴趣。
小夏特别酷爱陈佩秋先生的绘画艺术,有时她会在陈先生的画前站上半个小时这位老画家也喜爱这棵艺术园地的小苗,便指点她当场作画。夏蕙瑛在一张三尺长的宣纸上画了几枝墨竹,然后陈佩秋拿着笔用双钩的方法为小夏的画仔细地指出不足之处,并兴致勃勃地为她示范了一幅墨竹,一面画一面给她讲竹子的生长规律,竹枝、竹叶的姿态与风的关系。陈佩秋还要她多读些传统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一些自然界的东西,临摹与写生二者缺一不可。告诉她说:古今很多画家由于专门“临古”因缺少自然生活而胜不过前人,有的画家过于重视写生又缺少传统而少特色。老画家们的指导对她帮助很大。
广东省广州市四岁女童朱江浩个人水墨画展,得到广大水墨画爱好的好评。她是广州南华东路纺织街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不满三岁时开始作画。一年多来,她画的水果、花卉、动物、农村风景等儿童画大约有两百多幅。有关部门征得老师和家长的同意,在本市东方宾馆为她作了个人画展。从此以后她便成了小有名气的儿童小画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个六岁的小画家王亚妮。她画的小猫、仙鹤、孔雀、古树、葫芦、钟馗等很多题材,尤其擅长画精灵诡怪的猴子。她画的猴子都是有个性、有思维的,“以猴拟人”,寄托联想,展现出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心世界。
她的父亲是广西恭城县的一位壮族美术工作者。她小时候常常在父亲的画室里玩。两岁那年,她忽然拿起炭笔对着墙壁凝思,那神气宛若一位老画家在构思一幅图画。父亲问:“亚妮,你想画画吗?”她说要画。父亲就给她一张纸,她信手画出了一幅与其像人倒不如说像蚯蚓的一幅“画”。说画的是爸爸,她问:“像不像?”爸爸不给她扫兴,笑着点头说:“像”。于是她有了画画的自信心。去动物园,她在猴山前一站三个小时,哭着不愿离开。自从看过猴子以后,她就酷爱画猴子,她凭印象画出了猴子的各种形态,一星期之内竟然进步神速。县文化馆的同志看了很惊奇,特地买了只猴子送给她。开始她和猴子玩得很好,后来她说这只猴子不如自己画的好玩:她画的猴子会玩杂技、会比赛拔河、会挑水浇树、还会跳舞……,这些养的猴子都不会。她更喜欢自己创作的猴子。
她画画时,有的猴子在树下眼巴巴地望着熟悉的大果子掉下来;有的骑在孔雀背上赛跑、有的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有的吃了烂果子而肚子疼,热情的猴伙伴们都来慰问,有的给打针,有的趁着仙鹤从远处送药……。有一位同志说,还没有见过那个画家画过这么多生动传神的猴子!心理学家认为,她脑子有形象追索信号,她还没有上学,不识多少字,但根据别人在空间所划的手势,她就能在纸上正确地把字写出来,有的多达十五六笔。
她作画时从容不迫,轻松愉快。三岁时她画出了比自己身体还要大的猴子,她趴在纸上作画,就像和自己画的动物在一起玩耍。她喜欢听故事,她听到有趣的故事往往就在画中隐约表现出来。一位美国数学教授寄给她一个电子计算器,她很喜欢,后来画了一幅画,两群猴子在进行算术比赛,有专心致志的,有急得抓耳挠腮的,还有两只在一旁捧着果子,准备奖给比赛的优胜者。
我国宝岛台湾的九岁的陈钧亮,在1979年九月间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得最高奖。参加这次比赛的有一万幅作品,他的画作首屈一指。这次比赛的主题是:“我喜爱的运动游戏》
我国沈阳市的周慕容,七岁时已经显示出她的书法的天赋。她四岁时,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开始练字。先是把纸放在《大楷字贴》上描,握笔的小手哆哆嗦嗦不听使唤。描出的字弯弯扭扭。但她一个劲地,描!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写得像样了。笔也拿稳了,写字时“横”能拉平,“竖”能垂直。接着,她练习“跳格”——照着《字贴》描写一个,离开《字贴》再写一个。又过了一些日子,她就照着名家的字帖临摹,然后再自己默写。有时,为了写好一个字,一笔要反复写上几十遍,直到写好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入小学前,书法就已经不错了。她的书法曾参加旅大市书法展览,1979年,又应邀到上海进行书法表演。
亚妮还有舞蹈才能,她的身体十分柔软,能根据音乐的旋律随意舞出相应的姿态,表现乐曲的情绪。这也许和她作画有关系,她画画时就宛如在做柔软体操。
贵州有一对四岁的孪生小姐妹冯丽和冯瑛,画的金鱼,菊花等。曾在贵州贵阳地区举办的幼儿园画展中获得优秀作品奖,成为引人瞩目的小画家。
山东地质局第一地质队职工子弟学校三年级学生朱彦博,一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少年报社和北京市少年宫联合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大字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的书法作品受到观众称赞:小小年纪,如此功力,真是难能可贵!
朱彦博八岁上小学,见姐姐写毛笔字,他也闹着要写,孩子的兴趣引起家长的重视,便为他准备了纸和笔,让他描红。他练字进步快,一周后开始练习柳公权的《玄秘塔》。在临摹中他不断提出一些书法学习中的问题,如何执笔,怎样运笔,啥叫中锋等等。父母不懂书法,便找一本《书法基础知识》帮他学习。他每写一张,总要认真看几遍哪些写得像,哪些写得不像,哪一笔有力,哪一笔软弱。还叫别人为他的字挑毛病。为写好一个字,他总要写二三十遍,甚至上百遍,有一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
1979年国庆他的《燕昭王》参加县书法展览得了奖。他学习书法的兴趣更加浓了。为了提高笔力,反复练习悬腕、悬肘。开始,握笔的手直打哆嗦,不听使唤,写出的字也东倒西歪。他不灰心,每天回家做完作业,总要用一两个小时来练字。现在他写中楷、大楷,都用“悬笔”,字体端正有力,悬腕转动自如了,落笔沉着果断,行笔浑厚,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书法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