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http://s6/mw690/004kAcP0zy6L2a51OoRd5&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俱六守捉古城又称六运古城
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九运街镇西北约3.5公里的破城子村。地理坐标为东经88°1′45″,北纬44°10′42″,海拔高度为530米。1990年12月,被自治区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mw690/004kAcP0zy6L29RV3Pie0&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西城墙南段
六运古城范围基本情况清晰,呈长方形布局,南北长420米,东西长272米,面积114240平方米。目前西、北墙基本完整,东、南墙已无存。残存城垣基宽8—10米,残高3.5米,夯筑,夯层7—8厘米者为多。西墙附有马面。西南隅有圆形的外突角楼建筑。北墙方向东偏南30°,亦见马面残迹。城中部筑东西隔墙一道,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城北偏西又筑南北隔墙一道与东西隔墙垂直连接,以土坯垒砌。有东、南两城门,南城门外筑瓮城,辟城为田时损毁。城外南北两侧有宽20—25米的护城河。
http://s10/mw690/004kAcP0zy6L29S2jK9a9&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西城墙北段
http://s6/mw690/004kAcP0zy6L29SibyZ55&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西北角交墩
城内散布有红、灰色的夹砂陶器残片及赭红色的方砖。陶器多为轮制。六运古城出土过铜犁、铜镜、铜印、石杵、石夯、石球、石锄、石臼、石龟、石磨、马鞍形石磨盘,半成品石锄2件。铜犁、铜印、四兽葡萄铜镜、铜牌饰、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察合台金币、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和青花瓷片等。陶器有红陶、红褐陶、灰陶、泥质陶,有手制和轮制两种。器物以大型瓮罐为主,陶器纹饰弦纹、曲波纹,口沿外部多饰提纳纹,泥质陶颈部饰戳纹。古城南侧,曾有石碑一块,碑高l.6米左右,砂石质,石碑上镌刻有铭文。
http://s8/mw690/004kAcP0zy6L29UOkyb67&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站在古城西北角墩看西城墙
http://s5/mw690/004kAcP0zy6L29V7QQ4a4&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城西古河床
http://s3/mw690/004kAcP0zy6L29Vguumc2&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西南角角墩
http://s4/mw690/004kAcP0zy6L29VqRCHd3&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守捉:《新唐书·兵志》:“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辞海解释,唐朝初年在沿边置道,各道设大总管(大都督)统兵戍边。凡是边兵戍守的地区,大的叫做军,小的叫做守捉、城、镇,如平卢道就有卢龙军和东军等十一个守捉。天宝以前,军、城、镇、守捉都有使,如唐末的李克用就曾做过云州守捉使。又上元以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简称则无守捉二字。
http://s14/mw690/004kAcP0zy6L29YRWpv0d&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内的农田和放羊人
http://s16/mw690/004kAcP0zy6L29YSttl7f&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唐朝初年在沿边置道,各道设大总管(大都督)统兵戍边。凡是边兵戍守的地区,大的叫做军,小的叫做守捉、城、镇,如平卢道就有卢龙军和东军等十一个守捉。军、城、镇、守捉都有使,如唐末的李克用就曾做过云州守捉使。十五路(宋初)唐玄宗时,全国分十五道。
http://s7/mw690/004kAcP0zy6L29Z0cYu86&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北城墙
有关于守捉机构中的官职,据新疆洛浦县出土的两件文书(编为L1号和L2号),L2号文书中不称使,而称将军,有“副守捉将军”官名,守捉将军和副将军很可能是使与副守的别称。
http://s5/mw690/004kAcP0zy6L29Z85Csd4&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职官,守捉驻兵300至7000多人不等,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源主要有四;一,正规部队,数量较大,大多是从陇右道和山东等地征调来的青壮年;二,内地犯人,流配后被分编在各地区的屯垦部队门,目的是便于随时监督和管理
;三,当地各族参与基层军垦者,西北边塞,人丁缺乏,特别是烽隧的烽子难以依制配定,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雇人代替烽子上番的情况;四,健儿及随军家属,一般指感意留下来,继续应寡的戍兵,即继续守边的退伍军人。
http://s14/mw690/004kAcP0zy6L29ZeKxT2d&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北城内的台地
http://s8/mw690/004kAcP0zy6L29ZuoVF17&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据《唐代瀚海军文书研究》(作者孙继民),俱六守捉为一大守捉,管辖十一队约五千人。
http://s4/mw690/004kAcP0zy6L29ZsPCP03&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http://s12/mw690/004kAcP0zy6L2a1EabF8b&690 俱六守捉古城" TITLE="探寻丝路遗珍(四十一)唐代 俱六守捉古城" />
古城北城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