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西双版纳白肢野牛大幅减少 面临灭绝的危险

(2014-03-01 21:21:23)
标签:

白肢野牛

云南野牛

西双版纳野牛

印度野牛

野牛保护区

分类: 贪婪人类与可怜动物

云南省分布不到150头比野象数量还要少

 

在版纳出没的珍稀野牛

 

 http://s15/mw690/004kyEnUgy6GYpv72xgae&690面临灭绝的危险" TITLE="云南西双版纳白肢野牛大幅减少 面临灭绝的危险" />

在跟踪拍摄了两年之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退休职工邱开培终于拍到了野牛的活体照片,而这也是2007年之后我国在野外拍到的唯一一张野牛照片。然而在兴奋的消息背后却是残酷的事实:从种群数量上来看,野牛在我国的分布比野象还要稀少,而随着森林面积的锐减和人为类的持续猎杀,野牛的种群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跟踪两年才成功拍摄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家都知道退休职工邱开培是拍摄野生动物的发烧友,过去二十多年,邱开培拍摄了大量野象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不过对于邱开培来说,他的最大心愿是能够拍摄到野牛的活体照片。“一直以来,我都在关注野牛的情况,结果发现目前拍摄记录野牛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绝大部分是在动物园内进行的,唯一一头里外活体野牛的图片是一位摄影爱好者2007年在勐腊县勐仑镇城子寨旁拍摄到的。”

如此难以拍到野牛照片,从事多年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邱开培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森林的锐减和人为的猎杀,野牛数量越来越少;二是在所有的野生动物中,野牛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这种敏感的动物在两百米的范围内就能感知人类的活动,然后迅速地离去。

由于长期没有见到活体野牛,一些野生动物专家甚至推测野牛是否在我国完全消失。正当这一猜测陷入僵局时,邱开培听护林员说在勐海县曼稿保护区管理所附近还有类似野牛的动物出没。于是,邱开培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这个地方。经过走访调查,邱开培将拍摄野牛的地方锁定在了帕迫村,帕迫村位于勐海县星火山北侧,是一个只有十多户拉祜族人家的小村子。“听当地老百姓说,每年的三月到五月,都会有野牛在这一带活动,已经几十年了。”邱开培通过对野牛活动环境的观察,确定了方圆大概有十多个平方公里。这里四周的山头大多是光秃秃的,不过牧草倒是很茂盛。正因为如此,这片区域成为周围农民的放牧场,也成为野牛与家牛分享冬春枯草时节的理想食源地。据村民们介绍,到这里的野牛通常选择早晚外出吃草,白天就在有水的山洼密林中睡觉休息,它们就这样与当地农民相伴了几十年。

然而,即便是确定了野牛出没的位置,要想抓拍大野牛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离野牛太近,那么这些敏感的大个子很快就会撤离人们的视线,但如果离得太远,拍摄的情况又不理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邱开培先后到帕迫村拍摄了十多次,大部分的情况都是无功而返。就在今年7月份,邱开培终于获得了一次两百米左右距离的拍摄机会,在如此珍惜的机会面前邱开培激动地按下了快门。

 

http://s16/mw690/004kyEnUgy6GYpz9Vo37f&690面临灭绝的危险" TITLE="云南西双版纳白肢野牛大幅减少 面临灭绝的危险" />

 

跟踪了两年多,邱开培才拍摄到珍稀野牛

主要分布云南省南部地区

很快,邱开培拍摄到的野牛照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也开始关注这种几乎已经淡出视线了的珍惜野生动物。

据昆明动物所野生动物专家蒋学龙介绍,野牛产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一带,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养、勐腊、勐阿、易武、勐棒、景洪,以及思茅、江城、澜沧等地。从外形上看,野牛与家养黄牛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全身的毛主要呈黑褐色且生长细密,前额的毛灰白色,额头两侧生长着两只向内弯曲的大角。角的基部侧扁、呈黄褐色、有明显的环形雕纹,尖端圆而呈光亮的黑褐色。另外,野牛四脚白色,故又被称为“白袜子”。

通常,这种害羞的动物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通常都是坡度较陡、林木葱郁、环境清幽、食物丰富、远离人繁,但却离水源不甚远的地方,最高可达海拔2000米左右,并且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多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活动范围较广,过着游荡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对于野牛的最大特点是,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时,它就会用鼻子哼气,整个群体立即奔逃离去。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人们几乎很难在野外看到它们的踪影。

保护野牛刻不容缓

事实上,由于体型硕大,在加上性格谨慎,野牛在野外环境中没有天敌,然而这并没有成为野牛种群数量扩大的原因。相反,野牛种群在我国消逝的速度远超人们的想像。一份稍早前的资料显示,在西双版纳境内活动的野牛有605—713头,而目前根据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估计野牛数量已经骤减至30—75头左右。而从全省范围来看,野牛的总数也不到150只,这要比野象的数量还要少得多。

在蒋学龙看来,最近十多年来非法捕猎和生存环境被破坏,是导致野牛面陷入种群灭绝的关键因素。在民间,人们对野牛胆的需求导致了杀戮的永无止境,在版纳和普洱,坊间传言其在治疗黄疸型肝炎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临床上黄疸型肝炎并非不治之症,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野牛胆对该病的治疗有不可替代性,但民间需求依旧超出想象。而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人员看来,野牛成为濒危动物并不能单纯地解读为猎捕现象的泛滥,同时还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现在,自然环境破碎化不仅造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食源的破坏,影响范围还波及生物的扩散和迁徙,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也相应地增加了物种灭绝的风险。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野牛自然种群的重要措施。

“如果再不加以保护,野牛灭绝是迟早的事。”邱开培忧心忡忡地说。据版纳自然保护区透露,目前野牛种群锐减的情况已经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开始着手编制野牛保护小区的规划。

 

欢迎加入保护云南野牛QQ群号:14669976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