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湾西口的“穿堂门”

标签:
历史杂谈 |
分类: 北京记忆 |
http://s12/mw690/004kuHsSzy6PviKuuefdb&690
八道湾通往赵登禹路总共有两个出口。八道湾出行的人最早都是走北边不到1米宽的小胡同,而南边的这条小胡同,早年间其实是个穿堂门。它是谁家的穿堂门呀,就是后来的门牌号码是赵登禹路12号的裹纸李家。裹纸李何许人也?是做裹纸生意的商人,大名不详。何谓裹纸?早年间,糊顶棚的时候是先用秫秸杆扎好架子,在草纸上面抹上浆糊,先将秫秸杆包裹起来,这种纸张当年就称作裹纸。因为秫秸杆表面光滑,要是不先裹上纸,糊顶棚时纸根本粘不住。
http://s4/mw690/004kuHsSzy6PviTVasrb3&690
据老人们讲:解放前,裹纸李家的生意做得老大了,除了这套院子外,小后仓里的许多院落也都是他家的产业。
裹纸李住的这套院子,坐北朝南,南面是八道湾44号院北墙,西至赵登禹路,东到八道湾19号对面,北至八道湾西北角出口的小胡同。
http://s15/mw690/004kuHsSzy6PviYAjx4ee&690
这套院子的南门外边最早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长长的院子,种了一些花花草草,东西两头各有院墙和院门。解放前是不让人穿行的,那是人家的院子啊。
http://s9/mw690/004kuHsSzy6Pvj31nqUe8&690
http://s11/mw690/004kuHsSzy6Pvj3vXSO4a&690
据老人们讲,解放后裹纸李家的大院子被分割成几个小院,陆续住进了一些外来户,12号院的北屋则留给裹纸李一家居住,因为住的人多了,东西院门常开着,出入八道湾的人们常从此穿过,后来也就习惯性的把这个地方叫做“穿堂门”。文革开始后,东西院墙被拆除,就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