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豕、豚、彘,你们竟然是这样的一群猪!

标签:
动物历史文化文字杂谈 |
分类: 相模守的随笔杂谈 |
http://ww2/large/6af84040jw1f1v9594mtmj20eu041glu.jpg豕——甲骨文至隶书(图片来自象形字典,下同)
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来看,豕就是一只耳大嘴长、身体滚圆、小短尾巴的猪。
这个在父乙觚 (g) 金文中尤为明显。而在函皇父簋(gu) 金文中,猪肚子下面多了一个“A”形的符号。据说这个符号表示肉,意思是这是一只有很多肉的猪。不过,我倒觉得说它像一把杀猪刀恐怕还更形象一些。
不管是肉还是刀,至少说明一点,这已经是人类作为家畜豢养的猪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豚”。
http://ww1/large/6af84040jw1f1v2hs94m5j20ef03ydg7.jpg
豚——甲骨文至隶书
和豕相比,甲骨文的“豚”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突出了那个“A”的符号,有一些则更接近于“夕”字。
金文中,还有一个叉子或手一样的符号,这个代表献祭。
既然是献祭,这个猪应该不会太大,所以《说文解字》说:“豚,小豕也。” 《方言八》称:“猪其子谓之豚。” 《孟子 • 梁惠王上》的“鸡豚狗彘之畜”,多半也是按照大小来排列的,否则他大可将同类的豚彘放在一块儿而不是分开。
到了篆文,这个符号又变为“月”,最终明确了肉的含义,而隶书则基本上与现代汉字完全一样了。
接下来是“彘”。
http://ww1/large/6af84040jw1f1v30n52jjj20ch03ymxh.jpg
彘——甲骨文至篆文
和豕、豚相比,彘身上多出一样东西,是什么呢?——是一支箭!
这说明,彘是猎获的。如果彘也是猪的话,那么显然,它是野猪。
作为佐证,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和豚豕相比,彘的头上也多出了一些东西。
多出的是什么?是牙!
“彑”,活脱脱就是从嘴里伸出的、高高翘起的獠牙。
另外,这个字下面还有两个“匕”,这是它曲起来的两条腿。因为是中箭而死的猪,已经没法站起来,所以只能蜷着腿趴在那儿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彘最初就是指的野猪。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古代豕、彘并不是有严格区分的,豕既可以作家猪,也可以指野猪,反过来彘也是如此,甚至彘后来基本上成为对大猪的称呼,或者有时就直接指代一般的猪了。这个在古籍文献里都能看到。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猪”。
http://ww2/large/6af84040jw1f1v6l1b164j20gq03yt94.jpg
猪——甲骨文(缺)至楷书
“猪”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是没有的,说明这个字的出现晚于其他表示猪的字,这是因为这个字涉及到更复杂的烹饪器具和方法,是在生产力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对美食有了更高的追求之后才产生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最早的篆文。
左边是个“豕”字,就是猪最早的标准通用字。而右边那个看上去很复杂的东西是什么呢?
那是一个篆书的“者”字,意为煮,也可以念作煮,猪的发音即由此而来。
最初“者”的甲骨文形象是一堆架在火上的木柴,后来引申为大家围坐篝火,边烹煮食物边聚而交谈。
到了篆文的时候,它的字形已经更倾向于表示的是类似于鼎的煮肉食器了。
再后来,“者”演变成现在的字形,豕也演变为反犬旁“犭”,于是“猪”字就最终定型了。
也就是说,“猪”原来指的是烹煮的猪肉,后来就变成对于“猪”这种动物的称呼了。
“猪”本来是最晚出现的表示猪的汉字,却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中唯一表示猪的常用字,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应该归功于吃货们的强大力量呢?
最后再来说一说日语。
日语里猪的汉字写作“豚”,读音按照日文固有叫法读作“ぶた(buta)”。同时日文里也有汉字“猪”,读作“いのしし(inoshishi)”,指的则是野猪。
日文原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语的汉字和假名都是隋唐时期通过遣隋史、遣唐使带回中国汉字后沿用和改造而来。
汉末以来,“猪”已经成为主流,而“豕”、“彘”已经很少使用,豚则至少在唐宋时期仍然常用 ,比如唐代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以及陆游的那首著名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日本人将“豚”和“猪”这两个字带回去也是顺理成章的,只是为什么家猪用“豚”而野猪用“猪”,这个目前尚无考证,只能等待进一步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