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真之眼里的世界,很可爱——读大济中心小学《童诗集》札记

(2024-06-17 23:54:58)
标签:

诗歌

文化

情感

旅游

365

分类: 朝阳品诗

天真之眼里的世界,很可爱

    ——读大济中心小学《童诗集》札记

 

 

         / 郑朝阳

 

 

夜雨淅淅沥沥,像是要将尘嚣洗净似的。我无法照往常一样出门散步,拿出手机浏览着微信上的一些文章。无意间在作协群里读到投给《仙游文学》公众号的两首童诗——《百变妈妈》和《夕阳》。

可能是出于职业的习惯,也可能是童心未泯,我随手写下几行点评文字。两首诗都有孩子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体验和想象,有画面,有情境,可以从中读出孩子的诗味。不料,同是作协会员的吴明扬老师转来了即将编印成册的童诗集,让我写点相关评点文字。作为校长的吴老师十分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我只好勉强地应承下来,尽管平时写过并在国内外一些杂志报刊上发表了诗歌和相关诗歌评论文章,可要为孩子们写点指导性的文字,毕竟不够专业,诚惶诚恐。

作为一个文学的爱好者,我愿意在童真、稚气的天地里,重新体验一回孩子的纯净、天真、浪漫和随性。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亮程说过“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于是,我便一首一首地读了下来。

孩子们写得不错,不仅能运用课本上学到的语言技巧、方法和表现形式创作诗歌,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显示了他们对诗的感觉,那是心灵触摸世界的一种悟性。如:垅溪小学二年一班陈雪小朋友很会想象,她在《百变妈妈》一诗中,用天真之眼看妈妈,写得十分真实,有生活情境,有生活情趣。古濑小学王雪萍的魔术师》一诗,由“月亮”“云朵”的变化展开联想,过渡迁移到藏在心里的愿望,抒发对家人的爱。汾阳小学 二年 魏钰晴妈妈的“性格四季”》一诗,也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那是对妈妈的一份爱和理解。以及中心小学四年二班颜梦琪《心有光源》,蒲山小学三年级李春桐妈妈的爱》等,小朋友们都能在与自己休戚相关的生活开始诗的发现和联想。通过平时留意的观察,用心用情地去写自己生活中的发现、联想和体悟,真诚地表现生活,抒发人生的理想,表达心底美好的愿望,流露真挚的情怀。

这是难能可贵的。诗主情。小诗人们知道“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抒情歌谣·序言》)”,这些童诗都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小小年纪对自己生活天地的观察、体认、辨识,表达或抒发是真诚的。

诗贵真。小诗人天真之眼里的东西是纯净的。“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清·刘熙),我被小朋友的真情感动了。

真,不仅是用心观察发现的所得,更是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物对世界的一种关怀和理解。蒲山小学三年一班林晨瑾《如果我会变》一诗中的“变”,在几度变幻转换的视角中,将自己融入“骏马”“蜜蜂”“大雨”“小鸟”的生命活动轨迹,呈现一幅一幅与内心期许相应的画面,唤起了我们对生活和这个美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乌石小学六年级郑兴禹小作者《水滴的梦想,将“水滴”拟人化了,物就来得跟人一样可爱了;字里行间流露小诗人对人们的关切和自然的尊重。中心小学四年三班李依晴的《我喜欢》,写得明畅、欢快,原野——麦田——小院——讲台,融入自然与生活体验的美好画面谱出了一曲生活的赞歌,读来温馨美好。

这些童诗不乏小诗人对世界的善思与幻想。不仅写得真实,感情真挚;而且节奏优美,适合诵读。诗与歌原本是一体的,小作者自觉成了“诗是美节奏的创造(爱伦坡《诗的原则》)”者。写出来的诗就显示出情韵意味来了且看中心小学五年班王雨彤《坏家伙——甲流》:“小家伙/是你把我变成了红孩儿;//小家伙,/是你让我顶着千斤帽儿;//小家伙,/是你使我承受着倒海浪头儿;//……//不,是坏家伙!/坏家伙,是你让那长长的针头扎进我那幼小的躯体;//坏家伙,/是你让我难受,让我郁闷,让我哭泣;//坏家伙,/是你让我的爸爸妈妈彻夜难眠;//快滚开,坏家伙!/还我健康体魄!”小朋友很会化虚为实,在诗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甲流”形象化了,幻化成了如影随形的“坏家伙”,甩也甩不开地给自己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种种不适情形,十分逼真表现了出来,其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要是小诗人没有切身的体验,定然是不会有如此真实的生命感受。

孩子们的世界是奇妙的。这些童诗还显示出大济中心小朋友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诗人艾青在《和诗歌爱好者谈诗》中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或许大济中心小学的小朋友天生就是诗人。如《夏天的味道》一诗,四年三班吴佳颖学会运用通感的技巧,将无以名状的“味道”转换到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上来体验,使其变得可视可听可触可闻,这般体验别有旨趣。因为小诗人对“夏天味道”的倾心就在自己天真之眼中一次次情景化,生动地再现了。再如,三会小学五年级吴堂辉同学的《夕阳》一诗透过黄昏之景,把眼中的景物事象以及自然规律拟人化了,故事化了。想象很美,很有人情味。一个看夕阳的孩子如在读者眼前让人在品读中体验了孩子纯真与美好的心灵。另外蒲峰小学六年方晨阳《如果》,中心小学四年四班郑思妤的《春天》,五年班吴君航的《梦影》,六年二班林家昌的《梅》等都能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借物寄情或托物言志的方式,在诗中进行合乎心理秩序的美妙联想,创造性地描绘着心灵世界与生活场景、客观世界契合的画面。

试看三会小学五年一班杨雅慧《桃花》一诗,桃花开了/像春天的精灵一样。/小桃花在树上/踮起脚望着大地。/风儿妹妹怎么还没来呢/她可盼着风儿带她去远方呢/时间来不及了/快到夏天了/她快急死了//风儿妹妹终于来了/她对风儿说/姐姐我们走吧/桃花随着风儿去了/去哪呢/去了另一个春天小诗人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物化人情地给予“桃花”“风儿”可爱女孩的生命形象,让人似是而非领略了一场花事,最后达到一种清晰的抽象把握——“桃花随着风儿去了/去哪呢/去了另一个春天”童话般地给人一种虚幻的真实性。既符合情理又符合事理,结尾三行余音不绝,让人回味。小诗人人欣慰的是她印证了“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故事。(但丁)”。

小学阶段,孩子刚学习诗歌的创作,一些童诗难免存在想象同质化,形式框架化,个别处语言处理不够洗练,不够准确的现象不过,对于孩子能够用诗去和世界作小小的诉说,已是十分美好了。

我想稍加时日,凭着小诗人的聪慧一定会把诗作的更好。

 

 

                                                       20243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