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待师生冲突?

(2015-08-03 09:46:16)
分类: 德育与心理
    有人说,教师是一个高危职业。教师之“危”,主要“危”在师生冲突。

    社会家乔·H·特纳说:“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套用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师生冲突定义为:师生双方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冲突中的师生双方采取行动阻止对方达到目标。

    师生冲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这种对立和对抗形式多样,烈度不一,显性有别:

冲突分类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显性冲突

语言冲突

责骂、训斥

语言顶撞,与老师争吵

肢体冲突

推搡、殴打

主动殴打或与老师推搡对打,甚至持械伤害

行动冲突

为泄愤而处罚学生

故意捣乱、挑衅,背地里辱骂、诋毁教师

隐形冲突

冷战冲突

漠不关心,放任自流

非暴力不合作

观念性冲突

说教、批评、指使

反支配,反指使


    师生冲突的实质是不同价值立场的对撞。这种对撞是普遍存在的,指使烈度不同、内容有异,形式有别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冲突的存在,是因为冲突的烈度比较低,形式比较隐蔽而已。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天然”存在的。

 

 师生冲突的深层溯源 


    考察师生冲突的原因,应该从师生关系入手。师生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师”与“生”的关系,而是一种具有多层面特征的“复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从这三个关系入手,可以看到师生冲突的三个源头:


1.从自然人际关系看,师生冲突是人性弱点的面对面


    很多时候,师生冲突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冲突,而是去角色化的人际冲突,是人性的弱点的对面对。卡耐基关于人性弱点的48条概括中有这么六条:“喜欢责怪、抱怨他人”“充满恶意地批评他人”“直接批评他人”“不给他人面子”“喜欢唠叨不休”“总是试图改造对方”。审视各式各样的师生冲突,卡耐基所谓的“人性弱点”总是那么明显地呈现出来。人性弱点支配下的冲突,师生双方都在争一口“气”,学生忘记了自己是学生,老师也忘记了自己教师的身份,当师生都在意气用事的时候,局面往往难以控制,许多恶性冲突乃至流血事件,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2.从教与学的工作关系看,师生冲突是不用角色主体的权益对立


    教师与学生属于不同的权益主体,两者之间既统一又对立。今天的学生,权利意识早已觉醒,他们总是希望获取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希望维护自己的自尊,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取属于自己的权益。班主任一方面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代言人、代理人,处于职责需要,必须维护自己的制度权力、角色权威及教师尊严;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职业主题,需要维护自身的职业权益,当师生的权益诉求彼此对立的时候,冲突甚至是激烈的冲突在所难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教师与学生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焦虑情绪不断滋长,直接提高了师生冲突的概率;部分社会矛盾、家校矛盾的转嫁,也是师生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


3.从社会关系看,师生冲突是文化心理的隔阂


    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师生间的文化统一,表现为大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并非完全一致)、学生对教师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等。师生间的文化对立,表现为由师生之间的代差、不同的角色职责、不同的价值思想所引发的观念碰撞、需求错位、行为失范等。

    传统教育中,在师道尊严的文化背景下,在教师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的现实背景下,在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式的制约下,教师轻而易举地维持着一种天然的绝对权威,学生则天经地义地处于被动接受和仰视的地位,师生关系便很容易达成“平衡”,呈现一种相当“稳定”的“和谐”状态。

    如今,教师的天然权威已然不存,传统道德伦理因时而变,教师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却因植根于传统而惯性向前,教育改革因囿于应试藩篱而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空前开发的信息环境、多元化价值取向、浮躁变幻的世风,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塑造着他们的性格,左右着他们的价值诉求。当学生总是冲撞着现在、憧憬着未来的时候,教师却群体性、习惯性地停留在原地乃至过去,师生间的文化平衡便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师生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


摘自《初中班级工作难点突围》

作者:刘建

http://s8/mw690/004kpih6gy6Ul2KvYmH5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