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 | 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师专业修养 |
班主任可以坚信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先进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我们也认为这些都很重要。但从合作角度来说,班主任体会到家长的情绪和想法了吗?理解家长的立场和感受了吗?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吗?
同理心并不是要班主任迎合家长的感情,而是希望班主任能够理解和尊重家长的感情,希望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家长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拥有同理心,是一个人人格成熟和社会化的标志,是满足人的社会性生活方式的需要。拥有了同理心,也就拥有了感受他人、理解他人行为和处事方式的能力。
你知道我们的家长有“三怕”吗?一怕平时上班接到班主任的电话;二怕被请到学校里去;三怕在家长会上“被点名”。
你知道家长为什么会有这“三怕”吗?第一怕,是因为看到班主任的电话号码,99%的家长会认为自己孩子肯定又犯了什么错,除此以外的电话是很少接到的;第二怕,是因为被请到学校里后就得接受再教育,当然班主任是很客气的,可是家长总觉得自己像乖孙子似的受训;第三怕,是因为在家长会上“被要求”向其他家长学习,班主任对其他家长的表扬就是对自己巧妙的批评。相比这些,直接点名批评更让人脸红。
你知道家长“三怕”的后果吗?家长们“受指导”后,回家就“指导”孩子们。虽然孩子们“指导”不了谁,但是,他们所受的挨打受骂的气将会转向班主任,师生冲突与对抗的最坏结果可能会导致连班主任正确的指导也不会听从了。如此恶性循环,最后的苦果依然由班主任品尝,并且更加苦涩。
家长也有无助的时候,心理能量也有枯竭的时候,心理上也需要班主任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被理解的家长更愿意正向和善意地理解班主任的话,他们也乐意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愿意改变自己,努力地去想一些办法帮助孩子。一声叹息,一句抱怨,或许会彻底葬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初始合作关系。
案例示范:
家长:老师啊,我们夫妻俩自己小时候读书也不好,小学的时候还能帮帮孩子,现在初中的知识,我们也不懂了。看看小孩也不笨,就是没头脑,心思也不在学习上,看来不是读书的料。
班主任:教知识是我们老师的事情,你抢我们的饭碗干什么?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你管好就是了。
家长:家里4个大人,不让小孩干活,让他专心学习,可是这个小鬼就是不肯读书,忽悠老人家哩。
班主任:你们大人自以为爱孩子,其实在害孩子。什么也不让孩子干,这不是在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吗?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不用负责任,还会好好读书?
家长:那我们该怎么办?
班主任:跟孩子谈一谈,要求他必须负责一样小家务,具体干什么让孩子自己选,一旦选好后,就不能反悔。家长每天必须督促,开始时做得不好,家长不能责怪,也不能包办代替。当然,家长要做好指导。动口不动手,这点一定要记牢!
后来,这个孩子在做家务中学会了负责任,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习也渐渐用功了,考取了热门的汽修专业,现在正在一家有名的汽修厂工作,薪水很高。
这个案例中的班主任说法善解人意,引导家长进行生活化教育,消除了家长在学历上的自卑,发挥家长教育的能动性,家长也就乐于合作了。
摘自《更好地与家长合作》
http://s12/mw690/004kpih6gy6Ud9ZgxsLe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