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学课例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教学课例
安塞区高级中学
一、教学背景
我校虽然属于安塞区唯一一所高级中学,但是生源较差,加上初中应付中考,学生的生物素养不高,实验操作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一般,为此,我在本学期成立了生物社团,开展了许多课外社团活动,培养了一批情趣高、责任心强、实验操作技术娴熟的学生,准备让他们成为我上课的得力助手,带动其他学生行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打造一节高效的探究实验课。
本探究实验的探究方向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探究性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提高探求知识的能力。本实验是一个引导学生设计的实验。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将本实验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分解成一个个的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用的外界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
通过假设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策略:
采取分组探究,分组办法,全班5人一组,选派社团活动小组成员(共10人)分别参与到各个小组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在课前1个星期,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然后在班内对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生物社团活动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准备参加课堂上的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
四、基本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新课:
我提出问题:种子可以随时随地萌发吗?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让学生思考。学生由此联想到:种子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容易发芽。然后由研究组展开讨论,分析原因,得出假设:如果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种子便能萌发。
2、设计方案 :
我提示,要通过实验探究取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假设是否成立: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时,种子能萌发;缺乏充足的水分时,种子不萌发;缺乏充足的空气时,种子不萌发;缺乏适宜的温度时,种子不萌发。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
材料器具:绿豆(大豆)种子40粒,有盖罐头瓶4个,小勺1个,餐巾纸(卫生纸)8张,标签4张,胶水、清水。
处理方式:取4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4号瓶 |
拧紧瓶盖 |
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 |
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放在低温处(如冰箱内) |
方案二:
材料器具:绿豆(大豆)种子4粒,玻璃杯2只,一次性筷子1双,铅线,标签2张,胶水,清水。
处理方式:
甲杯:置于室温环境中
3、引导探究:
在“种子的萌发”课前1个星期,我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进行探究。并根据实验方案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各种处理所探究的外界条件是什么?预期结果是怎么样?将分析结果和预期结果填入下表。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入表中:方案一:
|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4号瓶 |
所探究的外界条件 |
水 分 |
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
空 气 |
适宜的温度 |
预期结果 |
不萌发 |
萌发 |
不萌发 |
不萌发 |
实验结果 |
不萌发 |
萌发 |
不萌发 |
不萌发 |
方案二:
|
甲 杯 |
乙 杯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
所探究的外界条件 |
水分 |
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
空气 |
/ |
适宜的温度 |
/ |
预期结果 |
不萌发 |
萌发 |
不萌发 |
/ |
不萌发 |
/ |
实验结果 |
不萌发 |
萌发 |
不萌发 |
/ |
不萌发 |
/ |
4、汇报交流:
采用课前(课外)交流讨论和课内班内汇报交流两种方式展开,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
5、实验结论:
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归纳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的实验结论。
6、归纳总结:
一个完整的对照实验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对照实验→预期→观察记录→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7、教师点评:
1、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方案一的2号瓶里的个别种子在实验结束时仍然不萌发;.方案二的乙杯装置里的种子不能萌发。这时我可引导学生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寻找原因。
2、在方案二的探究实验教学中,如果一次性筷子的吸水力强,最上端种子与水面的种子相隔需5厘米以上,否则上端种子都将发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弱,将本实验教学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分解成一个个的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用的外界条件,符合认知规律,可操性强。
2、本节课设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引导出本实验的假设。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旨在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并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3、分组办法,全班五人一组,生物社团活动小组成员(共10人)分别参与到各个小组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4、本探究实验教学充分发挥生物社团活动小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利用他们较为娴熟的实验技能,带动其他同学高效率完成本实验,实现了部分带动整体。同时,这些兴趣小组成员为本探究实验充当了有力的助手,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减轻了老师的工作任务;班级其他同学也在生物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对该实验和该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和分享,学会了谅解和包容,既发展了个性,又培养了集体精神,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
6、认真贯彻落实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探究,改变了采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教学探究与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