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千层饼
(2019-06-19 08:42:30)
标签:
随笔红水千层饼景泰文化 |
分类: 散文-轩风轻轻 |
红水千层饼
家家磨新麦,户户劈老柴。蒸得大月饼,祭于上苍品!这描述的是老红水城临近中秋时的情景,句中的大月饼,就是现代人说的红水千层饼,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红水千层饼的制作工艺。
首先是选面粉。“家家磨新麦”,到了中秋,新麦上场,脱粒归仓,一派丰收景象,而于此时,淘麦磨面,自然喜上眉梢,红水人拿今年最早最好的面粉蒸最大最圆的月饼,这最好的面粉,自然由生长在红水土地上最优质的小麦磨得,而这小麦,就属秃头麦子和旱八分了。秃头麦子和旱八分都是抗旱能力强,没有麦芒的老品种旱地麦子,这些麦子风吹过,雨袭过,日头晒过,麦子的品质自然优良,面粉更是劲道有嚼劲,自然,做月饼,当是首选。
其次是和面。和面也分几个步骤:一是搅酵头子,搅酵头子是把糟子还原发酵的过程。糟子是用小米面特制的一种发酵原料,是做发面的必备材料。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把糟子碾碎,装在大小合适的盆子里,淹上热开水,放在温度比室温高一地点的地方,安静地等待。待到糟子化开,膨胀,也就是发了,再往里面搅半碗面粉,再等。这虽然说来简单,却关系下一步面发的好不好,起的怎么样,直接影响味道和口感。二是接面,等到面粉慢慢膨胀,发了,再掺些面粉和水进去,这样反复发,反复掺,反复接,直到掺得的面团满足要求的大小。三是跷面,当最后一次接面发了的时候,不再接面。而是跷面,像小孩子在泥里跷一样,让拳头在面里跷。把所有的发面倒到案板上,摊开了,加入碱面,以调解稀释发面过程中形成的面酸,一般来说,家中常用的盆子一盆子面1到2把碱面,这也要根据发面时形成的面酸程度来定。此时虽是小动作,却很是关键,“红水千层饼,一家一个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跷面的过程,有人直接把碱面洒在面团上,用拳头一遍一遍杵面;有人将水烧开了,凉到合适的温度,把碱面融成碱水,再把碱水浇在面团上,用拳头反复杵面,直到发起的面恢复原来大小,装回面盆醒面。过去没有碱面,大家都用蓬灰熬成的灰水,各家蓬灰的质量不一样,灰水的品质有差异,跷出的面自然味道不同。和面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揉面。俗话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跷过醒好的面需要反复用力地揉,把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一剂一剂揉,一遍一遍揉,直到面团拿在手里柔柔的,滑滑的,用刀切开后没有夹层,更不能有气泡,一个字,匀,摸起来像小孩的脸蛋。揉好的面装在盆子里待用。和面的过程大概需要8到10个小时,这个过程往往都是在夜晚安静的时候完成的。
再次是做月饼。把和好的面擀成面张,薄厚自己掌握,一般在3毫米左右。面张擀好后铺开,在上面抹上红水胡麻油,撒一层面粉,撒上姜黄、红曲、香豆粉、玫瑰粉、胡麻粉等色香味俱佳的佐料,传说,这些佐料都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途径凉州留下的,可以撒在一层,也可以分层撒上不同的佐料,同时可辅以白糖、黑糖、蜂蜜。这样把撒好佐料的面张从外到内折起来,折得四方四正,再把下一张折好摞在上面,这样一张一张叠起来,在叠的过程中,上面的一层比下面一层稍小一些,到最后有了地方天圆的效果。到月饼的厚度差不多了,就要盖上皮子,把擀好的面皮子从月饼的上面盖盖头一样盖下来,完全把月饼包了起来,如果是剜月用的月饼,还要在顶端卧一只小兔子。这样,千层饼的胚子就做好了,把他放在温度合适的地方让他继续发,坐以待蒸。
接下来就是蒸月饼。“户户劈老柴”,蒸月饼的柴也是有讲究的,并不用软的嫩的毛柴,而要用硬的,结实的,耐烧的老柴,很早以前是冬青根,羊粪块,如今是老树根,干树枝,劈好了,截成适合灶火的大小。有打柴童子,就有送水郎君,一定要是新鲜的泉水,现在红水人大都搬到了二期灌区,吃上了黄河水,但蒸月饼,讲究点的人家还要回老家的老泉眼,老井拉几桶山泉水。好了,“灶火上搭上个大铁锅来,铁锅里添上些泉水,锅下面凑上个冬青柴来,给灶娘娘上三柱高香,把大木蒸笼请上来,笼盖上蒙上新麸子,蒸篦子抹上个新清油,蒸哈个月饼大又香来,老天爷见了笑着,老天爷见了笑着”。一切就绪,先把蒸笼蒸热了,再将做好起好的月饼小心翼翼装进笼里,搭上铁锅,开始蒸,当然,也有烧的,但烧出来的月饼是不可以祭天的。蒸月饼也是有讲究的,这讲究在火,这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旦蒸上了,就要保持火势平稳,千万不能在灶火门前打瞌睡,一不小心,要吗蒸不熟,要吗月饼走形或者满脸麻子,看没看像,吃没吃像,前功尽弃。一般大小的月饼要蒸150分钟左右。
这样蒸出来的月饼个头大,鲜嫩,酥松,口感好,色香味俱佳,保存时间长,是方圆有名的小吃。如今人们不光在中秋节蒸月饼,每逢大小节日,总蒸几个馈赠亲友,既联络了感情,又宣传了特色。随着现代物流的兴起,红水千层饼坐火车,上飞机,“呜~的一哈就到了海外”。
其实,红水千层饼不光红水有,红水往东的红墩子、三个山自不用说,大都是老红水人,风俗习惯与红无异,到了白墩子就有了变化。红水城往西,沿昌灵山北麓,昌林、大砂河、红砂岘、三道沟、大岭、关爷庙、裴家营、直到大靖、土门,月饼的做法大同小异,都是面皮叠层,辅以各色佐料,蒸而食之。这大概与千层饼的起源有关。相传,大约是元末明初,这一带是当时搠罗和河罗的交界地带,搠罗和河罗是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攻取的一府二县之二县(一府即西凉府、搠罗即今甘肃武威东境、河罗指宋皋兰县东境,即今甘肃景泰、宁夏中卫营盘水地区)。受盘踞在黑山(今黑山)南缘,白水(今白墩子湿地)北岸营盘水地区的割据势力和盘踞在凉州的朝廷势力的双重统治,鞑靼官员对人们非常残酷,为了管制铁器和刀具,规定每10户人家轮流使用一把菜刀,同时,他们生活奢靡,每10户人家轮流养活一个鞑靼贵族或军士,人们不堪压迫,为了反抗,传递消息,取得联系,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制作千层饼,把各色佐料在面皮上撒成文字,蒸熟了,趁中秋节送礼的习俗,搞起了串联,大家通过这个办法商量谋划,推算出刀与鞑靼同时出现在一户人家的时间正好是当年三十晚上,于是有了“八月十五传月饼,三十晚上杀鞑靼”的密谋。当年三十晚上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已没有人知道,但祖先的智慧和勇敢却如同千层饼一样时代流传,千古流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