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时期掐丝珐琅的特征

(2018-11-30 15:09:49)
标签:

瓷器交流与鉴赏

免费鉴定

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
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珐琅等。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
http://s8/mw690/004kmK9Pzy7pBkWiSZV27&690
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    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
珐琅器溯源:
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http://s16/mw690/004kmK9Pzy7pBkX5XAj7f&690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明初,掐丝珐琅已经被某阶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制作工艺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明代
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到了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和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清代
清初宫内设立珐琅作,专门研发珐琅器。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风格,沿袭明代规范,掐丝细密釉色不及。当时的珐琅器制作一般参考瓷器,造型、纹饰多效法瓷器。由于康熙把目光转移到画珐琅的新技术上,以致于忽略掐丝珐琅的制作,故当时掐丝珐琅数量并不多,而且品种单调,以小型器物为主,而且质量不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雍正时期,虽然雍正朝的珐琅作曾重新研制掐丝珐琅技术,但效果不佳,因此,掐丝珐琅的生产一直未能全面恢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http://s12/mw690/004kmK9Pzy7pBkZvE716b&690
只有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才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饮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轿瓶、香薰、脸盆、浑天仪、暖手炉、渣斗、镜子、挂屏、灯座、帽架、鱼缸、如意、斋戒牌、鼻烟壶、钟表、及翎管、班指、指甲套、发簪等装饰品等,不胜枚举。其装饰繁缛,纹样采用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莲塘、山水、番莲及莲瓣、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http://s9/mw690/004kmK9Pzy7pBl10N2E98&690
乾隆以后,由于国势逐渐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传世的作品不多。清晚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但比例不是很协调。由于多借助于机械成型,故器物胎体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艺术品位明显逊于乾隆珐琅器。
投资有风险,入手需谨慎,出手应找正规渠道
18024597997(叶经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明成化瓷器
后一篇:汝窑瓷器特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