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是最大的呢?”

(2021-03-09 15:36:56)
分类: 科研任务

发现生长点:“为什么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是最大的呢?”

课堂的生成点需要“发现”,校本教研的研究点又何尝不需要“发现”呢?一次参加教研活动,活动采取了同课异构的方式,一天中6节课,执教同一个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是:“王大叔用22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活动中我最关注“发现”。6位执教者引导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得出“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最大”这一结论后,都不约而同地编出了一道习题作为巩固:“王大叔用24米长的木条,一面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练习后引导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研究出最后的结论:一面靠墙,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最大。“一面靠墙,为什么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最大呢?”“学生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疑问?”“一一列举的策略只是找到答案的一种方法,并没有涉及到其中的道理,能不能通过适当的教学让学生也能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尝试。出示问题:“王大叔用24米长的木条,一面靠墙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试一试。一部分学生用例题学习获得的经验“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最大”直接迁移,得出“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最大,这时正方形的边长是8米,面积是64平方米”;另一部分学生通过“一一列举”的方法得出“当宽是长的一半时,面积最大,此时长是12米、宽是6米,面积是72平方米”。

引疑。“现在有两种答案,很显然面积是72平方米是对的,那么面积是64平方米到底错在哪里呢?”“为什么围成正方形的面积还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小呢?”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求解。破解。引导学生画出直观图,结合图形进行思考、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围成正方形(如图1),虽然长与宽相等,但此时的正方形只有三条边,如果算上墙,周长是32米;如果围成长方形,算上墙,周长是36米,显然脱离了“周长一定”的前提条件,此时的正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是没有可比性的。那怎么满足“周长一定”这个前提条件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墙“打通”,画出另一半,组成一个新图形(如图2),此时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一定的,都是48米。前者得到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28平方米(16×8);后者得到一个正方形,这时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米(12×12)。这样,就符合“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的原理。

 “为什么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是最大的呢?”


“为什么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是最大的呢?”

 

课堂结束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尝试、生疑、释疑等过程,从现象到机理,从混沌到清晰,从表面到深层,弄清了数学知识背后处于“潜在”状态的基本原理,使课本知识达到了一种升华形态。借于这样的教研学习,老师们懂得了很多。知识是具有生长性的,生长中的知识不仅有着“现在时”,也有着“过去时”与“将来时”。常态下的“网格化”教学,许多老师在教学的边际问题上比较犹豫,不敢轻易越过教学目标所框定的“红线”,错失了引发深度教学的时机,因而也失去了许多给学生进一步的经验生长和思维进阶的机会。是的,校本教研一定是基于好主题的。而好主题一定源于老师们真正需要研究和探讨的“真问题”和“好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惯常的假、大、空等校本研修的怪圈中走出来,只有多些针对性和创造性,老师们才会多些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成长。 行文至止,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教师在寻找并试图研究问题时,常会出现这样现象:即使是司空见惯的“老三篇”,有的人也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反之,即使是创意十足的设计,有的人也可能发现不了问题。善于发现者,对同一个现象,有的人可能从这一角度发现问题,有的人可能从另一角度发现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你从现象中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你脑子里有什么理念。理念既是望远镜和又是显微镜。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理念?说到底,就是一份责任在肩的操守和为了教育、为了学校的情怀;就是一种扎根学科的厚重底色、为了儿童成长的基本立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