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浪闻莺---到南屏晚钟


说实话,我一直羡慕杭州人能生活在如此风景如画的城市,每天目光所及不是"苏堤春晓"就是"花港观鱼",从"断桥残雪"到"曲院荷风",从"雷峰夕照"到"三潭印月",从"柳浪闻莺"到"南屏晚钟"------一组组西湖胜景,不仅深受杭州本地人的欢喜,也令我这个外来人(经常来杭州的人)的追捧。

春天的杭州,草长生花,群莺飞舞。"柳浪闻莺",意思就是这时节,在西湖东南的清波门附近,严格来说在南宋时,这里是杭城(当时京城)最大的御花园,名柳洲,其间黄莺啼鸣飞舞,故称:"柳浪闻莺"。

在清代,"柳浪闻莺"被评为西湖十景之五,现为柳浪闻莺公园,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当地人觉得这里的园林布局开朗,空气清新,临湖眺望,视野开阔,是老杭州人遛弯、锻炼身体的好处去。

而对我这个外来人而言,春天的"柳浪闻莺",是绿柳迎风,翠浪翻滚,碧波涌起,最醉人的时节,徜徉在一片"绿柳如烟"的景色中,没有比这更令人赏心悦目。

柳浪闻莺主景点中部有个"闻莺馆",听说这里是杭州最早的茶馆之一,茶馆面朝西湖,在绿荫环抱中,建筑极具江南庭院的风格。

作为古代(南宋)的御花园,身处其中,满目清新,伴随阵阵鸟鸣,脚步仿佛也轻快不少,来此赏景,个人觉得莫过于柳浪闻莺了,阳春三月为最适时。

江南的好,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真正懂得江南的好。关于"南屏晚钟"景点,不晓得让多少人心生困惑,从古自今,寺庙(院)都是"晨钟暮鼓",怎么晚上响起了钟声呢?

之前我和你一样,也存有疑惑,直到见到这块古御碑。我猜会不会是300多年前南巡的康熙帝写错了?

其实,这种疑惑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净慈寺早前一直遵循晨钟暮鼓的规律,直到康熙的到来,这一规律才被打破。相传,康熙是傍晚时分才来到净慈寺,突然心血来潮想撞撞大钟,他想撞钟谁人敢拦?于是,晚钟响起,钟声在南屏山回荡,康熙提笔留下了"南屏晚钟"的御笔。

再后来,乾隆帝南巡时来净慈寺看到自己爷爷留下的笔墨,也在"南屏晚钟"御碑背面留下了自己的笔墨:"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看来乾隆比他爷爷更厉害,这钟声还能从杭州传到苏州呢!

很多人都想知道当年被康熙帝撞过的大钟到底是哪一口大钟呢?

据说,当时康熙在净慈寺撞的大钟重达10吨,是一口巨大钟,铸造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钟声敲响,可传飘大半个杭州城。

非常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口巨钟如今已不在,取而代之是一口与明时代的同样大小的梵钟,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1万公斤,每撞击一下,余音可长达2分钟之久,钟声自然也不可能传半个杭城。

据清<<西湖志>>卷九记载:在南屏山净慈寺前,旧称"南屏晓钟",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题十景,改南屏晚钟,建亭其处。

根据以上档案,可以肯定当时康熙帝御笔题写是"南屏晓钟"四字,是谁将康熙"晓"字改成了"晚"字呢?

我可以肯定是老杭州人斗胆模仿康熙笔迹改的,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康熙的"晓"字写了很像"晚"字,杭州人似乎更偏爱晚钟之说。

故事就是故事,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南屏晚钟也好,南屏晓钟也罢,谁更加好听,这还真不好说呢!

无论是从柳浪闻莺,还是到南屏晚钟------西湖的胜景,永远都叫人看不厌啦!

行走浙江------杭州西湖名胜区<<从柳浪闻莺到南屏晚钟>>
谢谢分享!
前一篇:杭州西湖双投桥的故事
后一篇:西湖往事---鹏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