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里的晨吟
标签:
行走江苏 |

乾隆十七年(1752年),赋闲在家的袁枚接到朝廷旨意,37岁的他将再次走向仕途,前往陕西上任。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可自己偏偏要走向仕途,艰难跋涉去气候恶劣的西北为何?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在多地任县令,但仕途并不顺利,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南京小仓(随园),他的<<随园食单>>就是在这段赋闲时段里的美食评论文章。

袁枚赋闲时喜欢到处走走,在品尝各地的风味美食的同时,他也喜爱广交诗友,吟诗作对。

乾隆十五年(1750年),袁枚来到了苏州吴江黎里,写下了<<黎里行>>"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此首小诗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有多好!

古代文(诗)人都喜欢一树梨花,梨花是白色的,通常寓意着悲伤,梨字还谐音离,所以,很少有地方以"梨花村"命名。

可偏偏袁枚却喜欢用"梨花村"来形容"黎里",有一种可能是诗人将自己当时的寂寞惆怅之感寄托在梨花中。

有时梨花也常被视为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温和的花朵,给人一种仁慈的感觉,因此,梨花也被用作是表达"温和"和"和善"。

陆游的<<梨花>>诗:"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由此可见,陆游对素白的梨花清香的赞赏,恐怕只有梨花了。

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认为城里到处开满了鲜花,只有东栏的那棵梨树的花像雪一样白,岁月如流,人的一生又能拥有多少个清明节呢?"苏老"在这首诗里是有人生感慨的。
韩愈的<<闻梨花发赠刘师命>>,也非常有意思:"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韩愈和友人刘师命一起游园赏花,桃花谢了,落了一地,他俩不忍心踩,绕道而行,又看了城西众多的梨花开了,像雪一样洁白,你说我俩去那里喝酒怎么样?哪怕喝醉了又何妨?
行走江苏------苏州吴江黎里古镇
谢谢分享!
前一篇:黎里魅影
后一篇:一座被遗忘的角落---铜罗古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