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行之---渔梁古镇

标签:
行走徽州 |

渔梁古镇最著名的历史古迹就是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唐代水利工程---渔梁坝,它是古代徽州最古老,也是规模最大的拦河坝,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地位极为重要的泄洪防早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截流行船的主要商贸通道,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图上正在江边悠闲的垂钓者。

这条通往江边的石台阶其实是建于明代的古石埠(码头),脚踏的每一条石板都有超过400年的历史。

渔梁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这块纪录石碑年代已久,上面的有些刻录文字没有很清晰地凸显出来。

徽州人始终认为,徽商能横跨明清两代400年之久,如果没事渔梁坝,也就不可能有徽商的历史辉煌。

众所周知,徽州自古多山少田,农业自产根本不足以自给,于是徽州先民开始转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外出经商,最终获得成功。

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一句千年古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而这所谓的“一丢”起始点,就是渔梁坝,可见渔梁坝对古徽州人来说有多重要。

渔梁古镇老街上的巴慰祖宅,如今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慰祖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他也是渔梁坝人。

古镇老街的忙碌与喧嚣早以不在,曾经店铺林立的场景也随着时代发展消散,虽繁华落尽,但这里浓浓的炊烟人情还在,并一直会永远地纯朴下去。

我喜欢在原汁原味、原生态、且有原住民生活场景的古镇老街行走,尤其是在古徽州。

明代诗人汤显祖曾诗曰:"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渔梁坝长100多米,全部由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古人将作为抗洪、行舟、放筏甚至灌溉来调节利用蓄水以及缓冲之用。

今天我们所看到渔梁坝已经有400年的历史,它们是明代重建的当时原石原貌。

这些石头层层垒筑,互相衔接,上下层有石锁固定,牢固无比,如今它依旧能发挥抗洪、泄洪、分流的作用。据说有的石头重达一吨,可见古人在营造渔梁坝时有多么的智慧和科学,他们是古代工匠的一个缩影。


徽州之行还将继续------有倒是:"水盛则徽厚,水浅则徽耗"。
行走徽州------渔梁古镇
下一站
歙县太平桥
敬请期待
谢谢分享!
前一篇:徽州行之---黎阳老街
后一篇:徽州行之---歙县太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