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拍摄地:位于常州天宁寺门前的绿化地带,雕像人物---徐志摩)
我的上一篇博文<<衡山公园>>里提到的沈钧儒先生(号:衡山)是徐志摩的表叔,背景资料告诉我,徐志摩不仅与沈钧儒先生是亲戚关系,还和我们熟知的金庸大侠也是亲戚关系,据悉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还有你意想不到琼瑶阿姨,居然也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还有大名鼎鼎的钱学森钱老,他和徐志摩也是亲戚关系。
不光如此,我知道我们这辈人有谁没有读过徐志摩的诗句吗?还有他和林徽因以及陆小曼三人之间的故事,是我们这辈津津乐道的<<人间四月天>>,我的意思是假如徐志摩在1931年11月19日没有能搭乘上"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飞机失事极其偶然的事件),那么他的人生故事又将如何演绎?这位才华横溢的国民第一大诗人的爱情波澜又会如何发展呢?带着诸多的疑惑,这便是我想写<<再别徐志摩>>一文的由头。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从小家境优沃,1918年便被父亲送去美国留学,后来又经英国作家狄更生的推荐进入英国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研政治经济学,也就是在康桥,年轻的徐志摩结识了同样才华横溢、才貌双全的林徽因这个将改变他人生的女人。
有学者认为徐志摩的才华是在结识林徽因之后才被迸发出来的,尤其是在康桥那段日子让徐志摩分外留恋,因为他深深地爱上了林徵因,为了她,他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歌<<草上的露珠儿>>、<<偶然>>、<<再会吧康桥>>等等,徐志摩的诗句是从"筋骨里迸发出来,是从血液里激发出来,是从灵魂里跳出来,是生命中震荡出来的------"。
关于徐志摩和林徵因爱情,有一个受害者被忽略,她就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当时她怀着次子找到了徐,而徐对她置之不理,还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张没有答应,便一走了之。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生下了孩子,同年与徐志摩办理离婚手续。此后张幼仪从与徐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振作起来,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创办云裳公司,并取得成功,最难能可贵的是张幼仪还照样服侍徐志摩的父母双亲,我以为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始终不渝,就在徐志摩离世之后,张还为徐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张幼仪绝对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女人。
1931年11月12日,在南京的徐志摩接到了林徽因的来信,信中林向徐提出让徐在19日晚上在北平协和礼堂参加一个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徐答应林他会提前去,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行程被耽搁,也有人认为是陆小曼从中阻拦,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意愿去臆测历史真相,真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1931年11月19日上午8:00,也就是徐志摩收到林的来信的一周之后,徐志摩乘坐的飞机不幸因雾撞山,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消息传来,陆小曼不敢相信,此后她终日优柔寡欢,闷闷不乐,忧郁终身,一段人间佳话,就此戛然而止。
林徽因也在自责中,不能自拔"是谁割断这情丝?------"
蔡元培先生在给徐志摩的挽联写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事件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的姑表弟金庸先生曾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说:"表哥他的人生就是一部非常传奇小说,尤其比小说所虚构的章节还要精彩,甚至是无法复刻的,他的诗句,可以慰藉相爱中年轻人,可以爱人300年------"。
1928年31岁的徐志摩重写<<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徐志摩>>纪念小品文
谢谢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