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古代上海
标签:
行走上海滩 |

今年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搬迁之南京西路325号正式开门见客。在一档介绍上历博新址所呈展的纪录片中,我从中发现了一些对上海历史有着特殊意义的陈展品。于是,迫不及待前去探访。

一踏进底层大厅,硕大又熟悉的一对铜狮映入眼帘。这双铜狮就是原先安置在外滩汇丰银行大门口的那对原件文物。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从英国定制两尊铜狮,一直放置到1966年。此后被当作文物被收藏,直至今春才重新回归上海大众视野。和所有的参观一样,人们都不自觉用手去摸铜狮的鼻梁处。

现代电子触摸屏,人们可以自行根据喜好来查询有关上海历史变迁。

这件号称是10名工匠,用时10年,耗费万工。在20世纪初由浙江商人周渭澄出资制作的物华号"百子大礼轿"。此轿也称"八抬大轿",前后各有4个轿夫,主要是男方用轿迎娶,是当今现存最为豪华的婚用大轿。

上海,已经走过了六千年岁月。历经吴、越、楚、秦、汉、晋、唐、宋、元,航运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凸显,建制升格,明、清两代,上海已跻身全国最发达地区之列。

远古上海,濒江临海,湖泽众多,气候湿润、资源丰沛。

上海从哪里来,谁是最早的上海人,上海为何成为上海?答案从中间的屏幕里找!

自马家浜文化先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劳作生息,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再至后来高度发达的钱山漾、广富林、马桥各时期,多元交融,迎来辉煌。

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太湖,地势低河网纵横,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沛,是水陆交会、人水相依之地。

全新世以来,海侵和海退交替上演。海岸东进,陆域扩展,古海岸线稳定在冈身一线,开始适合人居。

云间、华亭曾是古代上海的别称,也是古代上海文化的发源地。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成为吴、越、楚争霸的舞台。

经春申君治理河道学,兴修水利,上海沃土千里。

汉末三国之际,以陆逊。顾雍为代表的两大士族支流迁居华亭,拉开了上海文化兼容并蓄的大幕。

魏晋时期,华亭因才华横溢的"二陆"闻名海内。唐代华亭建县,上海地区开始有独立的行政建制。

申城与沪渎,云间与华亭,城镇之路千载绵延。

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青龙港,到清代江海通津,东南都会的上海港,城市由水而起,因港而兴。

清代的江海常关石碑

勤劳而智慧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煮盐,种植棉花,织布做衣,兴修水利,大办漕运,百业兴盛,市镇繁荣。

陆锡熊父母诰命,陆锡熊(1734---1792)上海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四库全书>>总篡官。该诰命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封赠其父、母的文书原件。

人头攒动的展厅一角
前一篇:上海历史博物馆城市记忆油画展
后一篇:近代上海(开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