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中国》之山西美食

(2014-12-11 16:12:38)
标签:

美食

旅游

山西

文化

分类: 山西特产

    


    正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家常》篇第一部分展现了陵川县锡崖沟家常美食——玉米窝头、饸饹面以及霍州花馍。这些家常美食中蕴含着的、独特的文化,是最令山西人自豪和回味的。 

 

玉米面窝窝头 

    窝窝头是玉米面中加入白面、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的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放着现成的和子饭不吃,偏要吃蒸酸菜窝窝头”,这是我省民间的一句习惯用语,意思是有好日子不去过,却偏要找着吃苦受穷受累。这句俗语也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在古时的山西,小米、面条加蔬菜做成的“和子饭”是山西人餐桌上的上等饭食,而用粗粮做成的粗糙松散的“窝窝头”仅是果腹的食物,其味道是无法和“和子饭”相媲美。 

    然而,就是这山西人眼里最不起眼的窝窝头,曾经是慈禧太后的救命粮。1900年8月14日,是北京历史上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那时,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慈禧看见一个逃难者正在啃窝窝,就拿了一个吃起来,备觉香甜。问何物,答:“玉米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几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们精心研制,做成口感类似栗子粉的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栗子面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进而成为风靡北京城的宫廷小吃。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副对联 “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 “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长寿面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第一个故事介绍的就是临汾市襄汾县丁村花馍和长寿面。 

    摄制组拍到了丁村一个叫卫金鱼的老人,她切好长寿面,给自己老伴做寿宴,以此表达愿他长寿的祝福,同时还介绍了寿宴上精美的花馍和特色面食,引起电视机前无数山西人的共鸣。 

    卫金鱼老人给老伴做的长寿面,其实就是山西人常吃的手擀面。要想手擀面好吃,就必须在和面时下点工夫。和面时要将水慢慢地倒入面粉中,边放水,边搅和。将2/3的面粉合成絮状粉团后,就不要轻易加水了。这时,就该用力地将面粉揉成团,如果无法将干面粉揉进面团,那就停下来,将面团醒一下再揉,直至将面团揉好。这时的面团很硬,可在面团上盖块湿布醒20分钟左右再揉,直到将面团揉透。 



将揉好的面平放于案板上,用擀面杖向四周用力擀开成片状,待面块擀到一定程度时,将擀面杖卷入其中,用面紧紧包裹在内,并用手反复向外推卷。如此几次后,将其展开,再从另一个方向把擀面杖卷入其中,进行推卷操作。以此类推,直至将面团擀成薄片为止。将擀好的面片用刀切成细条状,下入沸水锅中煮3分钟左右即成香喷喷的手擀面。 

 


霍州花馍 

在我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中,花馍可以说是山西人特有的艺术品。它体现出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之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霍州位于太岳山区,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馒头也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在人们眼里,馒头外形不过是一个圆圆的,可以饱餐的食物。可是在霍州,人们在馒头上下起了工夫。馒头被赋予生命,成为人们寄托希望和祝福的美好事物。 

霍州花馍,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霍州花馍又称无碱蒸馍,因其选料考究与工艺独特,可在常温下放置3个多月不变质。霍州花馍用传统酵母发面,发面后不放碱,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面团经过多次揉和,一边揉一边掺干面,蒸出后松散有层,水浸不酸。做成馍样后,要放在热炕上,盖上被褥再次发酵后放在笼内蒸熟,一般要蒸半个小时以上。 

霍州花馍形状各异,种类繁多,有登高馍、花儿馍、兔馍等等。这些造型不同的馍馍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登高馍:由圆形面团和红枣累加而成,象征步步登高、事业兴旺之意,是春节期间最有分量的、款待贵客的必备主食。是花馍中的“高贵馍”。 


枣花馍:由中间粗两边逐渐变细变尖的条形面,从两边卷成圆环状而成,环内置枣,故称“枣花”,象征心灵手巧。易入口好咀嚼,花馍中的“方便馍”。 

五心枣花:面团卷成环状,内置五颗红枣,有“五福盘寿”之意,是花馍中的“吉祥馍”。 

圆馍:把面团揉成半球形馍,有的内置一枣,象征“圆圆满满”,食之耐饱,是花馍中的“实在馍”。 

钱串馍:把面团加工成铜钱模样,象征“财源广进”,是花馍中的“发财馍”。 

手馍:把面团加工成人手的形状,象征“勤劳致富”,过去只有男子有资格食用,寓意是多劳动多赚钱,有“捞”的意思。现在女子也有食用的资格了,说明女子在家庭致富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花馍中的“致富馍”。 

红世馍:圆馍顶端置五枣,象征“红红火火”,是花馍中的“热闹馍”。 

兔馍:把面团加工成兔子的模样,有“活泼善良,玉兔迎春”的象征意义,是花馍中的“可爱馍”。 

鱼馍:把面团加工成鱼的模样,取“年年有余,如鱼得水”之意,是花馍中的“如意馍”。 

 


饸烙面 

山西的面食种类很多,有据可查的现有270种左右。饸饹面是其中一种。 

饸饹面在太原以北和刀削面一般在一块出售,以豆面为主,白面较少,往往是同一家店,白面是刀削面,豆面是饸饹面。太原虽也有,但是较少。晋中的饸饹面也挺普及,白面居主,也有些是回民的呈黄色,可能是添加了碱面的缘故,人工加工有不少,但是机器加工也挺普及的。上述三地,只是面食种类不同,所浇卤无二样,只是把其它的面食中使用的卤用于此。吕梁文水县的饸饹面,则是以面食为特点,吃起来筋道。临汾的饸饹面也很多,市区的牛肉丸子面所用面食即是饸饹,下辖县中,即使白面做的,也有不同做法,比如乡宁是提前都煮过,有人时直接重新煮一下即可。 


晋城可能是山西饸饹面最为普及的一个地方,到处都是,并且不论是家里还是外边饭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并且以人工加工居多,异于其它地方,以酸菜肉丝、豆角丝、金瓜肉丝为代表,当然也有素的和一些其它肉的,但是自成一体,和别处的卤差别很大。 

饸饹面呈圆体,直接把和好的生面放在饸饹床里挤压而成,煮熟后,面咬开无发白,但是吃起来感觉较硬,即有筋道为佳,卤则是搭配得当,荤素结合,或是只有其一,色、香、味得当者为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