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整本书阅读与探究活动设计

《边城》整本书阅读与探究活动设计
朱顺闯 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西安 13319251798 631158094@qq.com
【阅读情境与任务】
《边城》入选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篇文章,同时也是沈从文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人性之美的一部小说,寄托着作者探究人性之美的理想。《边城》中作者描写了风光旖旎的湘西自然风光,淳朴、热情的乡风民俗,人与人真诚相待、平等交往、友好关爱。在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背后酝酿了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荡涤着令人回味的细节,“美”的内蕴涵寄寓其中。那么,沈从文是如何把爱情悲剧和美丽的湘西风光、人性之美有机地统一起来的?边城还有什么深沉的内蕴?
【阅读内容与目标】
1.学生制定《边城》阅读计划,有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要求以时间线索梳理爷爷、翠翠、大老、二老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小说的叙事结构。在品味语言与把握细节的基础上,充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光美”“人性美”“情美”。
2.在展示作品、发表观点、辩论比赛、情境重现、续写结尾等学习活动中,表达对自然风光的深刻领悟,阐明爱情悲剧的原因,辩论男主人公是否一定需要出走,设想故事的结局并用“沈从文式的笔调”续写《边城》,培养学生在读写结合、辩写结合、思写结合的过程中的语言建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设计边城风光宣传海报、制作《边城》读书分享会海报、制作湘西民俗节日卡片、制作“《边城》书签”,走近大师沈从文等综合阅读实践活动,深度挖掘人物形象性格、情节变化和作品意旨,提高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分析“边城”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4.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分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风俗对人性塑造的作用,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活动设计概述图】
边城 |
活动主题 |
活动环节 |
活动内容 |
青 山 绿 水
世 外 桃 源 |
寻访茶峒 步入桃园 |
旖旎风光入我眼 |
|
淳朴风俗共体会 |
|||
梳理情节 美好再现 |
桃园里的人和事 |
||
相遇美好与无常 |
|||
情境再现话美好 |
|||
品人性美 悟真性情 |
主要人物展风采 |
||
次要人物也美好 |
|||
道他自是有情痴 |
|||
开放结尾 我来续写 |
你说你要走无法挽留? |
||
走了的人是否还会回来? |
|||
桃源安在 边城今问 |
田园牧歌里的忧伤 |
||
边城,永远的桃源 |
【阅读活动设计】
一、寻访茶峒,步入桃园
1.旖旎风光入我眼
2.独特风俗共体会
《边城》风俗活动卡 |
|||
节日名称: |
|||
举办时间、地点 |
参与人员 |
风俗活动项目 |
作者的描写 |
|
|
|
|
设计说明:这一项活动的设计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的描写让学生初步认识美丽的湘西小城茶峒。结合实践活动,吸引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淡化纯阅读引起学生的排斥、厌倦行为,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为后文挖掘人物形象、主旨分析等环节打好基础。
二、梳理情节,美好再现
1.小说中的人和事
《边城》的叙事线索主要是按照时间发展安排情节,请同学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梳理发生在翠翠和爷爷身上的事、见过的人、以及心理活动。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标明有故事意义的任务,用简要的词来概括心理活动即可。(爷爷可以另画,也可以建立自己喜欢的“时间故事发展轴”)
2.情节再现,相遇误会皆美好
《边城》中有多次“相遇”和“误会”情节的描写,这些情节对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至关重要,这些情节是小说中最动人、最唯美的内容,寻找并分析这几次相遇和误会,充分理解人物在面对悲剧命运的无力。采取的活动形式有:分组选择分角色诵读、学生饰演不同人物还原情节、课本剧等再现方式。最后各族成员以如下表格样式呈现思考结果。
相遇双方 |
相遇时间 |
相遇场景及双方表现 |
人物形象 |
哪些情节由此推动 |
|
|
|
|
|
误会双方 |
误会原因 |
设想怎样消除这些误会 |
人物形象 |
哪些情节由此推动 |
|
|
|
|
|
学生根据情境再现和完成以上表格的情况,认识文中主要的人物,掌握故事发展的脉络,初步领略美好和悲美。
设计说明:这一组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略沈从文高超的叙事技巧艺术。活动1以两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掌握小说的人物、时间、事件、情节等,在初步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活动2再重点提取重要情节,对挖掘人物形象性格和探析小说主题做好铺垫。同时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小说情节设置的艺术性,把握情节中的人物形象。
三、品人性美,悟真性情
1.主、次人物展风采
要求:(1)熟悉颁奖词的特点和写作方法;(2)拟撰写颁奖词;(3)展示评比。
2.道他自是有情痴
小说最令人感慨和唏嘘莫不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抛开从悲剧角度来评析这里的“爱情”,大家所持观点不同。有人认为《边城》里的爱情是“苦”的,也有人说《边城》里面的爱情很“甜”,你的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小组合作讨论。
爱情是“苦”的:
爱情是“甜”的:
亦“苦”亦“甜”:
设计说明:这组活动围绕“人性美”展开,学生通过分析可以领悟小山城人物质朴善良、热情单纯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感人的情意。活动1设置的目的在把读的结果转换为写作练习,加深对人物形象、品质的概括。活动2的目的对爱情本质溯源探究,助于掌握小说意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四、开放结尾,我来续写
1.你说你要走无法挽留?
傩送最终选择走和哥哥一样的路去抢滩,他还是离开了,这样的选择有必要吗?我们大胆地猜测,他一定要走吗?翠翠为什么没有挽留?可以不走吗?请就“傩送一定要走”和“傩送”可以留下分两组进行辩论。
辩论双方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选择,以辩论赛完整形式(正反双方各派出四名辩手,按照正常的辩论赛流程)或者自由辩论形式在班级随课进行。
2. 走了的人是否还会回来?
傩送是翠翠最理想的化身,按照读者的阅读期待,他应该留下,那么故事会如何发展?我们顺着傩送出走的悲剧结局,做进一步的设想:(1)傩送会不会回来?(2)如果十年后,傩送回来了他们二人见面的情形如何?故事又会走向何处?
请选择其中一种设想,续写《边城》。
设计说明:活动1侧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理解和体悟,围绕可辩论性问题展开表达,要求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活动2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作加工,围绕“美好的人性”主题进一步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桃源安在,我来续写
1.田园牧歌里的忧伤
美丽的边城茶峒就仿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西方空想主义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他们拥有最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人性至美至善的人,一切都是理想的化身。可是,为什么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悲剧性的结尾是不是意味着美的局限性?这种悲剧式的结尾寄予了作者什么深沉的忧伤,请小组合作,谈谈个人的看法,拟写小论文一篇。
2. 边城,永远的桃源
《边城》展示的这个迷人美丽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真是存在吗?作者通过“边城”寄寓了他怎样的理想?请参考《边城》的创作背景和成书过程,探究“边城”的丰富意蕴。
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民族能够幸免。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批作家就已经在为这个问题感到隐隐的忧虑,沈从文便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文明进程正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中国有些地区的自然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沈从文笔下的青山绿水在一些地方已经难觅踪迹。工业污染、过渡开发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也同样严重。
设计说明:这组活动主要就小说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再进一步探究,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式转向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升华,再最终回归文本,属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文学鉴赏活动。活动1探究“美”的呈现和“悲”的结局之间的审美关系探讨。活动2的目的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思考作品的现代性指涉和关切,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