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国韵065 一个字写多少遍才能被记住?

(2016-01-28 07:49:52)

一个字写多少遍才能被记住?

20160114    李国韵 

一个字写多少遍才能被记住?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定要遇到、而且经常要提问到的老问题,或者将来必定要经历的老问题。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多数老师要求他们每次家庭作业每个字写几十遍。例如,照片显示,河南汝州一家农村幼儿园内,一名小孩在作业本上练习写字,已经写满三行,每行7个字。至于要不要继续写,不知道,至少现在已经写了21遍。笔者还看见过一幅写字照片,主人公是一位女童,在作业本上练习写的还是个字,已经写满两行,每行10个字,女童的小手已经将笔尖移到第三行开头位置,准备继续写。笔者从老师愿意“取整”的通常习惯判断,所布置的作业肯定是写30遍,而不是21-29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字。可惜照片找不到了,但绝不是笔者瞎编,这是真实的。

 

http://s6/mw690/004k6WPigy6YUPRAZmt35&690一个字写多少遍才能被记住?" TITLE="李国韵065 一个字写多少遍才能被记住?" />为什么老师要让孩子写20遍、30遍、甚至更多遍?据了解,这是多数老师们都持有的观点,认为“熟能生巧”,“写的遍数越多、记得越牢,写的越好”。笔者已经记不起自己小时候老师要求每个字写多少遍,只记得自己的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候,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每次要孩子写20个字、每个字写20遍。笔者不敢苟同这个观点,因此在当年大胆给孩子“减负”,告诉孩子,“每个字只写三遍,剩下的17遍老爸去给你们的老师说说,给你们减掉”。笔者理解,对于记忆最有效的是前三、四次重复,三次以后的重复,对于加强记忆的效果会大幅度降低。亏得当时孩子是在子弟学校读书,老师都是本单位职工,都是熟人,能够理解并听得进笔者的建议,给孩子减轻了要求。

小学生的写字速度很慢,因为要思考笔顺、要思考笔画如何摆放在合适位置上,写一个6-15划的汉字大约要5-6秒钟,手快的也需要4-5秒钟,手慢的甚至需要10秒钟以上。如果要按照老师要求写完20*20 =400个汉字,手快的大约需要30-40分钟。但是,由于各种干扰,实际上花费的写字时间要比30分钟多得多,有的孩子甚至整个晚上在忙写字。大概每个家长都有过为孩子写字发愁的经历。

让孩子写汉字的目的是“记住汉字、会写汉字”,双重目标中记住汉字更为重要。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快、更有效地记住生字?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与遗忘原理”施教。

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而且在以后回忆的时候也很不轻松。死记硬背,记忆效率很差,费力不讨好。

什么是“有意义的材料”?什么是“无意义的材料”?

艾宾浩斯选用的没有意义的音节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零乱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有意义的音节就是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我们一眼就能够看明白:没有意义的音节或者字母符号串之间毫无联系,记忆劳动结果是建立了若干个孤立的信息点,无法通过逻辑分析、思辨过程建立牢固记忆;而有意义的音节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能够构成情景、场景,人们能够通过情景、场景的逻辑分析与思辨过程,理解这些信息,记忆劳动结果是建立了由若干个相关联信息点构成的综合信息体,例如一首完整的诗词或歌词,或者一个物件的描述,或者一个事件的描述。

回过头我们来看汉字的识记。艾宾浩斯记忆与遗忘原理是一个适用于任何语言文字学习记忆的通用规律,对于汉字识记仍然有效。首先要确认什么是汉字学习的“有意义的材料”?什么是汉字学习的“无意义的材料”?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其作用彰显于语句,语句是双方交流的核心媒介。学习汉语,其水平高低可以用所说的话(讲演、讨论)和所写的文章来衡量。字词句篇,是一篇演讲、一本著作的基础。语句是由词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编织”而成的,由字组词,由词成句,由句而篇,其中词语是核心要素,只有词语才能够表达语义。人们说话就是说了一大堆词语,写文章就是书写了一大堆词语。就是说,学习汉语,主要是学习词语,而不是仅限于学习孤立的汉字。笔者认为,汉字学习的“有意义的材料”应当是有完整意境的语料,相对而言,汉字学习的“无意义的材料”是那些零乱的孤立识字材料。笔者还认为,同艾宾浩斯编制的“无意义的材料”相比,汉字学习的“无意义的材料”情况比较复杂,不能把孤立识字的教材看成是完全“无意义的材料”,仅仅是识字教学效果较差而已。为了搞清楚汉字学习记忆效率的机理,这里有必要区分汉字和词语的不同,也要厘清汉字和词语的关系。

汉语是音节语言,汉语词语是由汉字音节组成的,有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之分,而一个汉字只是一个音节,只是充当词语的“语素”。据研究报告,汉语上古音有3000多个音节,单音节能够基本满足当时的事件、物件描述。几千年来汉语语音不断简化,在现代汉语中普通话只有1600多个音节(带调、含轻声),面对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如果只用单音词,就会产生大量所谓“同音异义”的同音词,严重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汉语的词逐步复音化,成为语音简化的平衡锤”。汉语词语的多音节化,或者叫做“词语复音化”,是克服汉语音节不足、避免表义同音化的唯一措施,是现代社会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儿童学习语言文字,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学习。实际上,即使是学龄前儿童,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也能够学习大量知识。笔者对儿童潜在识字量的研究表明,在6岁儿童进入学校时刻,其能够听懂并且能够同大人交流的词语所覆盖的汉字约为3000个,只是这些汉字他(她)不认识、不会写而已。我们定义,6岁儿童能够听懂的词语所覆盖的汉字量3000个叫做儿童的“潜在识字量”。

以何种方法把儿童的“潜在识字量”变成“现实识字量”或者“真实识字量”,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教学,要求在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实际上,识记汉字的教法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随文识字”,一种是“独立识字”,两个流派。评价不同的识字教学法的优劣,就看识字教学效果。笔者不倾向“独立识字”教学法,推崇“随文识字”教学法,主张实施以口语训练为主的“听说领先、跟随识字、拼音帮助、作文同步、词语为重、阅读为根、错峰写字、文化在后”、“听、说、读、认、写、用”综合教学法。以词语为中心实施教学,重视以国韵拼音为工具帮助孩子尽早实现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换,获得加快识字、提升说话能力、提前作文的综合效果。多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实验证明,以上述教学法能够让一年级学生取得识字2000、借助计算机写出几百字甚至几千字的小作文,阅读与写作比传统教学提前2年。

现在我们回到本篇开头的问题:一个字写多少遍才能被记住?笔者认为,为了记住一个汉字并形成牢固记忆(永久记忆),可以在不同的语言场合去重复,效果最好,效率最高。一味地机械重复写字,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对孩子记忆汉字的总体效果并不好。笔者的教学实验、以及全国各地很多学校进行过的类似试验都证明,学生识字是通过描述故事情景的语句和词语学习取得的。当孩子利用计算机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换为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书面语的那一刻,孩子呼喊,“哇,这个字原来是这样的”,通过这种转换,一个又一个生字很快就被认识并记住了。这一刻,让孩子实现了把已经会说、懂得其含义并且会用的词语读音同汉字字形的挂钩。我们来评述取得“这一刻”的成功,有哪些基因:

6-7岁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听得懂而且会说会用的词语,可以涵盖汉字3000个。这是孩子能够快速识字的最重要基因。

②利用计算机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换为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书面语,避开了识字不多的孩子手写汉字的困难,计算机平台很关键。

③汉语拼音起到了关键的帮助作用,没有汉语拼音,就难以实现这种转换。

④证明孩子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很强,也证明汉语拼音很容易学习。


我们应当思考传统语文教学的概念误区和相应的教法误区

①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包括汉字的识字能力、学习汉语拼音并掌握使用汉语拼音的能力、计算机键盘操作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②汉字字本位的教学理念误区,在一年级过分强调汉字文化,把语言文字教育、特别是把口语能力培训变成了汉字文化教育,导致语文教学与儿童实际语言文字能力脱节。

③汉语拼音教学强调语音学,过分精细地讲解声母、韵母、拼读,在语音学知识方面的过高要求加大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难度,也加大了老师教授汉语拼音的难度。实际上,与汉字教学同步,采用直呼拼音教学是最有效的教法。

④重文轻语,是“事倍功半”的教法。

 

笔者声明

①笔者绝不反对小学生写汉字,只是主张“错峰”,不要在一年级让学生“往死里写”,而建议一年级放宽写字要求,从二年级开始加强写字训练。这样,写字效果会更好。

② 不要把“提笔忘字”的罪过归结于计算机,“提笔忘字”的元凶是提笔太少。

“提笔忘字”,指的是知道读音和字义,但是忘记了字形。汉字“音调形义”四要素为一体,“提笔忘字”意味着音形脱钩了,需要不断重复让“音形挂钩”,才能再次记住这个字。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之所以是“提笔忘字”,表明我们还记得住这汉字的读音、知道含有这个汉字的词语读音。否则就是完全的生字,不会读,当然更谈不上提笔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