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步韵观衡《圆通颂二首》
(2021-08-02 18:48:02)
标签:
佛学文化休闲生活杂谈 |
分类: 酬答篇 |
七绝 步韵观衡《圆通颂二首》
其一
尘世灵魂实不虚,自携躯壳可安居。
既然行脚能方便,莫论牯牛和野驴。
观衡:圆通颂(其一)
欲问圆通何处是?行来举步住同居。
穿衣吃饭凭谁力?休更骑驴又觅驴。
注释:
行来句:谓圆通随你坐卧举止,与你同居一处。
休更句:谓佛法就在自身,休要盲目他求。
其二
自度凡身入鹤林,抛除梦幻断尘心。
实虚难辨思因果,朝夕诵言观世音。
观衡:圆通颂(其二)
云有深山鹤有林,我唯安养是归心。
夜来月照长廊下,一句弥陀劫外音。
注释:
安养:安静地休养。
归心:从心里归附,衷心地认同。
弥勒:指称念“阿弥陀佛”。
劫外:指超拔于尘劫之外。
作者简介:观衡(1579-1646),明末清初江西石城紫竹林僧。五台空印大师法嗣。号颛愚,俗姓赵,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人。年十二持素,十四岁礼五台山惠仁老禅师出家。后依空印大师,随侍三年,得法为嗣。出外游方,先后参拜真可、道盛、袾宏等同代宗师,深得赏识。赴曹溪,礼憨山德清大师,深相投契。朝南岳遇毒,于邵阳双清矶养病修习,长达二十年,自号病僧。明思宗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应聘主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重振宗风,大开法筵,合寺殿阁重新辉煌,常住居众恒达千人。衡公自己则清苦茹淡,安贫如素,世人咸称古佛。师每坐禅于大伞下,故又自署号“伞居和尚”。七年后,应聘主江西吉州青原山净居寺七祖行思道场。未久转石城,建庵紫竹林,播扬大法,道俗同钦,声震吴楚,道洽王侯,紫竹林之名大显。年余卒,归葬云居山。衡公毕生深研《楞严经》,尤重音闻之学,虔礼圆通颂忏法,故其法称圆通宗,人称圆通和尚,当时极负盛名。衡公学博才富,文笔典雅华瞻,兼善尺牍,文名著于当时。
说明:圆通系佛教语。圆不偏倚,通无阻碍。衡公于讲经说法,立教传灯之时,尤重音闻之学。凡所居处,则必礼圆通颂忏法,时称圆通宗。衡公以此传法,乃告诫学僧修行时不可偏倚,持戒时扫除障碍,以理智之圆融,臻实践之圆妙。故而圆通之学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甚至包括于举止坐卧之中。亦即通常所说,无事不修行,事事在修行。衡公首倡此法,导引初机,提携后进,颇有效累。故当时圆通宗学说极负盛名。衡公写此二绝句,无非是进一步强调圆通修持的着力点、功效,方便大家修行。故而诗写得很质朴,通俗易懂。
前一篇:五律·答战友(三九)
后一篇:七绝·闲聊养生(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