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的起源、范式
(1)万物有灵论:无论是否有生命,世界万物皆有灵魂,并拥有思考与感受的能力。
(2)理想主义(笛卡尔的二元论):笛卡尔,法国数学家,现代哲学的奠基人。通过思考寻求真理,认为人的思想和思想是相互独立,彼此互动的。
(3)经验主义:通过经验和观察寻求真理,代表人物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经验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包含了对被研究问题或假设的调查,调查是“可量化”的,包含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对结论的解释,从而支持或反驳研究假设。
(4)结构主义:
威廉.冯特,被誉为现代科学心理学之父,其对心智结构的系统研究,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结构主义侧重于心智和感觉的意识体验,通过内省探索心智的“直接经验科学”,其数据有观察“刺激”并记录的大量内省经验得来。
(5)机能主义:聚焦于感知过程,并将学习当作有意识的活动。从机能主义视角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很好地注意你的指示,你可以去检查他信息处理的功能性特点,而不是顶着孩子耳朵的照片。机能主义与环境适应有关,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孩子在每个重要的教育阶段做好平稳过度。
2、心理学的视角(经典理论)
心理学中视角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周围世界的概念。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事物。这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一直鼓励孩子去做的事情。“当你取笑约翰的时候,你认为他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会让儿童通过转换视角、换位思考,来理解人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转换视角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对世界完全不同的理解。
(1)心理动力学视角:
力求探讨人类行为动机的核心因素。弗洛伊德的心智结构性概念(自我,超我,本我);本我被视为大脑中无意识的部分,是心智的“愉悦成分”,是要求立即满足享乐的人格部分,而无论该行为是否适当,就像心智中的“淘气小孩”。自我被看做“自己(self)”,它是头脑通过感知、认知和记忆心智来控制行为的部分。心智的这个方面试图服从“现实原则”,其目的是保持现实的态度来安抚无意识的需求和愿望,即决定这样的需求或愿望是否可以立即得到满足,或推迟享乐是否必要。超我包括两个元素:自我理想和道德良心。自我理想是我们希望达到的部分;道德良心是关于识别对错和我们是否感到内疚的发自内心的声音;超我为我们提供了公认行为标准的道德准则。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不断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精神上的冲突。受到这些冲突影响的驱动力构成心理动力学的基本因素。儿童克服本我欲望和学习正确的行为规则存在困难,这会影响到他们以后性格的发展;常常发生需要“立即满足”和尚未发展完善的超我之间的矛盾。
(2)行为主义视角:
聚焦于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因素。开始于约翰.华生(1878--1958)的工作,随后被斯金纳(1904--1990)发展。华生注意行为中可观察到的表现,斯金纳注意这些行为的影响。行为主义整体上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其原则是:需要对行为施加必要的强化,使其越来越接近期望的行为。尽管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范式,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心理学中的影响消退了,可是教育中严格的“奖励与惩罚”则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地学校先后废除了体罚,但这种模式的某些元素造成的影响一直保留到现在。本质上说,行为可以以下三种方式引发:通过积极强化(如鼓励);通过惩罚(如放学后留校);通过负向强化(按时作业就可以避免惩罚)。所有的行为都是目标导向,我们的目标是获得积极的强化,强化使我们可能都希望得到或逃避处罚的事物。虽然心理学已远远超越了行为主义的原则,但这些看似不可回避的行为主义观点依然存在。现在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作为一个角度来解释人类行为,原则上是站不住脚的,但某些元素,如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是获得令人满意行为的强大工具,尤其是在课堂上。
(3)人本主义视角:
人本主义强烈反对心理动力学方法对障碍和神经症的“过分”强调,也对行为主义过于机械的理论方法感到失望。人本主义方法认为,所谓人的更高动机和自我发展旅程,是朝着“自我实现”的状态前进的。因此,人本主义倾向于通过体验和选择来帮助积极成长。按照马斯洛(1908--1970)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积极成长,正是我们生命中的经验和选择引领我们走向这种积极成长的状态。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生理需求(满足饥渴、随眠等基本生命需求);安全需求(寻求庇护,避免危险,对安全的需求);情感需求(归属、爱和被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被认可和欣赏的需求);审美需求(探索、理解和学习);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和达到潜能)。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达成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拥有。罗杰斯(1902--1987)不提倡对人的成长采取分层的方法,他主张每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需要被他人关注和尊重。这种被他人认可的需求给我们自己带来快乐或不快乐,由此个性得到发展。罗杰斯认为,如果能够创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发展和实现我们潜能的机会,无论被人多我们的看法如何。
(4)认知主义视角
认知主义视角将大脑或确切地说讲大脑功能置于人类行为的中心。强调从内部活动、概念和过程的意义、信念、态度和意图等方面来解释行为的重要性。
(5)生理心理学视角
生物心理学是一个总称,它从生物或生理的角度探讨心理过程。生物心理学视角需要以还原主义为起始点。这意味着人类被看作一组相互作用的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整体。焦点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边缘系统或内分泌系统。因此,这个视角通过考虑这些人体内的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内的因果或相关性因素分析来探索心理学过程。比如,对边缘系统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攻击行为。同样,对儿童时期大脑发展的理解将帮助你明白一些问题,比如,儿童努力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比如在体育课上接球。你知道大脑如何执行运动,知道儿童在大约12岁之前“深度感知”的发育不够完善,会有助于你所观察到的行为。
3、心理学的视角(发展中的理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