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理论概念
1、信号: 信号是信息和能量的载体。
2、系统: 系统用来对信号并因此也对信息和能量进行处理;
3、信息:信息是一种知识内容,这种知识的物理体现(知识表现)就是信号;
4、抽象的系统:
为了进行系统研究,需要使用一个数学模型。已经表明,在采用抽象的数学公式进行描述时,许多表面上不同的系统都表现为相同的形式。系统理论的巨大优势就在于这种数学上的抽象概括。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就可以说同一种语言,并且能够共同地处理一项任务。由于这个原因,系统理论具有了中心的地位。
抽象理论的另一个优点是,对系统进行描述,与系统的实际实现无关。
系统理论是一个思想流派,它允许:进行更广义的思考;把外来的解决方案应用到其他问题上。
5、数学模型:
一个真实系统的数学模型是一组数学方程。为了能够脱离物理意义而工作,常常是采用定标的,无量纲形式对信号进行记录的。
为了使数学上的工作量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在模型中只对实际系统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部分进行映像变换。因此简单化的模型不再与实际样本相符。但是,只要模型能够为真实系统的特征提供有用的解释和预测,这样的由于简化而带来的不符合也就无关紧要了。否则就必须使模型得到逐步完善。从原则上讲,一个模型应当尽可能简单,而且只要在必要时才是复杂的。
在应用方面,最为困难的部分是建模。至于一个模型是否能够精确地解决一个具体课题,就只能通过经验回答这个问题了。可以通过仿真对模型的特征与实际系统的特征进行比较。但是为此需要对各种物理关系有深入的认识。系统理论做为纯粹的数学学科不能对这种物理诠释提供支持。因此,系统理论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尽管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强大工具)而已,绝不可能使使用者摒弃其原专业领域坚实的专业知识。
系统理论在电气技术方面的主要应用领域是通信技术、调节技术和测量技术。这些专业的典型特征是抽象并侧重理论,而且理论具有通用性。对于应用而言,除了理论以外,在理论应用过程中所获得经验也是必要的。
理论、洞察力、经验---> 问题解决方案。
二、线性时不变系统
概述的目的,是先描述“深林”,后面会具体描述“树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深林。
信号(通过时变函数来表示)可以通过“系统”来处理。因此,一个系统把一个输入信号x(t)映像变换成一个输出信号y(t),即 x(t)
---> 系统 ---> y(t) ;
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
(1)函数: y(t) = f ( x(t) )
(2)特性曲线
以一个指数级数的例子:上面的函数可以表示成 y = b0 + b1x + b2x^2
+ b3x^3 +
......;表达式是(1)的逼近,这种逼近可以按任意精确度进行。
当 i=1
之外的系数全为0时,上面的表达式变为:y = bx ;
这个方程所描述的系统称之为线性系统。另外,如果系数b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则系统也是时不变的,这种系统非常重要,称为“线性时不变系统”(linear
Time Invariant,LTI)。
1、叠加原理
在数学上,y = b0
+ b1x ; 称为线性函数。在系统理论中,必须满足b0 =
0,只有这样才能称为线性系统。由此可见,线性系统的的特性曲线通过原点,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称之为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的一个大”窍门“是很容易对线性系统进行数学描述。其原因是叠加定理可以适用于线性系统。因此,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优势就是:一个复杂的信号可以通过一些简单信号的总和来表示。对于幂级数的示例,就对应与级数展开,这种形式很适合用系统特性曲线来描述;而与之相反,傅里叶级数则更适合来描述信号。在每次级数展开的时候都会出现所谓的系数,如果要确定某种类型的级数展开,则只要给定系数就足够了,这种所谓的傅里叶系数可以完整地描述
信号。另外,这种新的形式也经常方便与问题地解释,傅里叶系数也被称之为“频谱”。
为了便于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可以将信号分解成简单的基本函数项,也就是谐波函数。按照信号的种类,可以采用傅里叶分解、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等方法进行分解。但是,所有这些变换相互间紧密相关,而且都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
就线性时不变系统而言,可以由一种特殊情况(例如系统对谐波信号的响应)推断出普遍情况(系统对任何一个输入信号的响应)。
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对一个谐波输入信号的响应结果,是一个频率相同,同样是谐波的输出信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乐于使用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来描述线性是不变系统。
由于谐波(即余弦或正弦)输入信号所表示的是傅里叶级数展开的基本函数,并且叠加原理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因此可以确定:线性时不变系统只对输入信号中也存在的频率给予响应。
2、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对于如y = bx
对应的特性曲线,只有在输入信号变化非常缓慢时,该特性曲线才适用。例如,x(t)可以是一个甚低频正弦信号。如果频率升高,输出信号就会由于系统惯性而延迟响应,其特性曲线变成一个椭圆(李萨育图形)。
---------------------------
[1] 摘自 《信号处理---模拟与数字信号、系统及滤波器》,Martin Meyer
(德)
加载中,请稍候......